前 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经济增长点转向新的经济增长点,人类社会也正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互联网在全球的应用和普及,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推广和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它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改变了各行各业的经营模式,并逐步影响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在电商经济如此快速高效发展的时下,各县域更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宜丰县地处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部,为赣西北的核心城市,生态条件优越,也因“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得名。但全县仍沿用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现代化工业水平较低,服务业发展活力不足,特色产业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亟待转型。在互联网电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宜丰更应充分利用中部县域电商发展的后发优势,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整合本地优质的农特产品以及旅游等各类资源,再借助“互联网+”思维,推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融合与提升,开辟出一条具有宜丰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
2016-2020年作为本县第一个五年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期,将电子商务作为本县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利用电子商务手段,促进本县企业、产品与市场的快速有效对接,满足本地人们消费需求,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改善本县民生和就业情况。本规划旨在明确本县电子商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突破口以及发展落地点,是落实各级政府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相关事务的重要依据,也是“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推动本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电子商务示范县的指导性文件。
一、电商发展新形势(一)电商成为县域双创发展的新助推器
2015年是国内创新创业发展最重要的一年,特别是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该意见充分认识到推进双创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也体现了国家政府最高层面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推动“双创”工程的发展。据商务部数据统计,2015年网络零售额达到4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位。国家邮政局统计快递业务量达到206亿件,同比增长了48%。电商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投资热潮,开辟了就业增收的新渠道。截至2015年底,全国众创空间数量达到2300多家,作为有效满足互联网时代“双创”需求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电商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等载体也得到各地政府的扶持以及投资机构、开发商的追捧。电商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
宜丰本地人口外流现象明显,加之本地人才较为匮乏,良好的创业意识和氛围还尚未能形成。在互联网加速变化发展的动态环境中,本县应主动拥抱县域电商发展的有利机遇,实施电商发展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群众返乡创业,带动本地创新创业发展的活力。
(二)中西部县域电商的崛起成为聚焦点
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电子商务,以其成本低、效率高、突破时空局限等优势在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市场连接、激发市场活力、树立地域品牌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促进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根据《2015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网店销售额过亿的淘宝县数量超过350个,其中很大部分是中西部的县,包括陕西武功、湖南桂阳、四川郫县等。从移动网购比例最高的100个县来看,有95个在西部,3个在中部。中西部县域电商的发展,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经济结构、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现代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显然地,其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国内电商发展的重要聚焦点。
从电商“买家”角度来看,中西部部分县域城市在网上购物的热情已经超过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但从电商“卖家”角度来看,中西部与东部电商发展的鸿沟仍然存在。对于宜丰来说,如何抓住县域电商发展的后发优势,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电商实践的成功经验,实现“弯道超车”,已然成为摆在本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农产品上行成为农村电商的重心点
随着各项涉农电商政策的逐步完善和落实,农村电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产品上行”作为县域电商的着力点之一,是开展县域农村电商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5)》说明,从全国省区市范围来看,陕西省农产品卖家数量达到了56.35%的增幅比例,发展速度最快,紧追其后的就是山西和江西两省。可见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上行的工作不断被推进。伴随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三流合一,更多农村电商平台和电商服务站(中心)将建立起来,综合利用一体多用,打通线上线下,有效整合农村资源,开拓更为广阔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农产品电商也将呈现规模化发展。
宜丰产品品类丰富,挖掘本地的生态米、竹笋、粮油、酒等特色产品,运用电子商务渠道,培育宜丰的地域、行业以及企业品牌,积极拓宽“农产品上行”的销售市场。
(四)新城镇化建设与电商生态渐趋融合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城镇化建设正在以信息聚集的思路进行发展,去中心化地配置各种资源。纵观国内大部分的县域城市,县城、集镇、乡村三级梯度式层级发展模式严重影响了县域产业、人员等各生产要素的流动,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对于乡镇各生产要素的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都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电商推进城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市场化手段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入电子商务行业,通过互联网发展特色产业,繁荣本地的商品交易市场,加快促进农民生活和生产步入城镇化;二是县域农村电商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空间格局,帮助农民低成本的直接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发展商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三是形成由电子商务驱动的地方特色产业新生态,带动服务业和就业发展,并促进形成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为摆脱固化的县乡村三级梯度式层级发展模式,宜丰应借助电商发展的重要机遇,学习借鉴义乌青岩刘村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打破县域各区块之间的藩篱,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抱团实现本地电商经济带动下的高速发展。
二、宜丰电商发展基础(一) 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但政策扶持方向有待凸显
近两年来,江西省、宜春市都集中力量为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公布出台了《江西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意见的若干措施》、《关于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宜春本地产品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力推电子商务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本县政府领导对电商的发展也尤为重视,积极准备筹划组织成立电子商务领导小组以及电商办, 全县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有序分工,共同努力营造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宜春市创新中国成立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电子及商务服务工作的通知》(宜创办字【2015】1号)文件的精神,为本县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开展提供相关性服务,从创业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各类税费减免与补贴、项目推介等方面的优化政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电子商务创业,形成良好的自主电商创业环境。
虽然宜丰县政府高度重视本地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并将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本地电商发展氛围也渐趋浓厚,但目前电子商务应用程度仍较低。目前本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10家,主要电商应用型企业只有5家,淘宝网商150家,红商城APP一个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在本县的应用和发展这项任务仍显得艰巨。同时,本县还需进一步强化做好电子商务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工作,加大财政资金对于电商园区建设、人才培育、物流等方面的投入,明确电商政策的扶持方向,完善和落实《宜丰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宜丰县电子商务产业奖励扶持办法》,并积极探索制定电子商务发展中涉及物流、金融、电商产业园等配套服务的政策,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政策保障机制。
(二)资源优势较为突出,但区域品牌建设尚不成熟
本县高达71.9%的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达到202万亩,活立竹蓄积量居江西省第一位、全国第三位,可以说本地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条件。同时,宜丰也因“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得名,尤其是农产品和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较为凸显。在旅游资源方面,一是具有“禅宗、生态、古村、温泉”四大资源优势,二是形成了“禅、竹、生态”三大文化,将文化和旅游两者相结合,这是本县实现“互联网+旅游”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在农产品方面,依赖于原生态的自然发展环境,本地农产品自然具有先天优势,一是产品品类多,诸如大米、竹笋、粮油、葛面、葛粉、蜂蜜等,二是农产品属于绿色健康型,为人们营养价值所需。
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品牌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8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个(即“映山”牌和“雪岭”牌),江西省著名商标6个(即“猴圣”牌、“康替龙”牌、“力明”牌、“奋发”牌、“柏顿”牌和“宾顺”牌),本县农产品品类品种丰富,但大部分是为人们所不熟悉的品牌,品牌效应较小,缺乏对本地特色产品和品牌的全面宣传和推广。本县自然环境优越,生态资源丰富,为全县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现已建成九天国际生态旅游景区、洞山风景区、黄檗山景区、观山景区、禅文化园以及竹文化园等旅游景区,但就目前而言,本县旅游产品的开发比较初级和单一,也未能做出明确的品牌定位,市场的认知度低,还仍处于全国旅游景点的一个洼地。
(三)本地区位优势显著,但相关物流配套亟待完善
宜丰县处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部,为赣西北的核心城市,属于南昌、宜春、新余、九江一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也已经成为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南昌大都市圈的中心支点位置。除此之外,大广高速、昌铜高速和昌栗高速穿境而过,还有铜万高速、蒙华铁路等多条交通要道在筹建,本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条件。
本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县,交通条件仍相对滞后,各乡镇之间距离较远,道路狭窄,人员相互往来仍有较大的不便利性,货物运输成本也较高。然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前提基础是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因此,推动本地交通和物流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创业氛围不断提升,但电商人才瓶颈问题凸出
本县大力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本地全民触网,激发人们网络创业的热情。积极建立起由“政府引导、企业主推、园区集聚、培训助跑”的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园区建筑面积5774平米,是一个集开放式创业区、特色产品展示区、淘拍摄影区、仓储区、餐饮区、休闲区于一体的多功能众创空间。目前园区已入驻电商企业10家,入驻个体网商57人。园区通过聘请创业专家开展电商实操培训,共举办了5期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班,有150人次接受培训的学员。除此之外,园区还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介、法律咨询、财务代理等相关服务。同时,成立宜丰电子商务协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沙龙活动、交流会和产品对接会,为园区创业者咨询和解决各种难题,本地电商创业的氛围不断被提升带动。
虽在广聚人气的前提条件之下,人们投身网络创业的热情愈加高涨,但本县依旧面临电商人才匮乏的严峻问题。一方面,本地化人才缺少对于电商相关专业知识的原始积累,对于电商这个新事物,大部分人呈现想学但又不知从何学起的现状;另一方面,基于对本县的现实调研结果分析,企业缺少对接外来电商人才的通道,而本地自有人才专业层次较低,特别是欠缺电商运营、网络营销、网页设计、美工等与电商相关的专业人才。因而,如何创新人才机制,做到引进空降兵,用好子弟兵,形成内养外联的人才培育体系,这也是本县电商发展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
(一)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江西省、宜春市政府关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推动、示范引领与全面推进、借力发展与本土培育相结合,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以电商惠民为核心,以打造“农旅文”融合电商示范县为重点,以双创为驱动力,改善电子商务发展整体环境,打造功能完备的电子商务产业链,深化电子商务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工程建设,助力精准扶贫,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民生改善”的终极目标。
(二)
三力合一协同创新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三力合一”的作用,构建良好的三方协同机制。强化政府在规划布局、趋势引导、政策扶持、法规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组织协调、人才引育、环境优化、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创建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尤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潜力。三者协同创新,共同推进宜丰县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
产业驱动凸显特色
以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泛生态产业为内在驱动力,以“禅宗文化”为灵魂,依托电子商务大力培育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精心构建休闲农庄、休闲旅游农业景区等宜农、宜游现代农业基地;加快乡村旅游度假区、“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加强宜丰竹文化园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推进旅游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示范性精品项目建设。依托宜丰丰富的生态资源,凸显“原生态、禅文化”的特色,推进“农业、旅游业、文化业”一体化,走一条“原生态崛起”跨越式发展之路。
重点突破 全面推进
以“农旅文”融合电商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宜丰本地“农旅文”融合的电商发展模式,选择和支持一批重点工程快速突破取得一定成效后,进而全面推动电子商务在在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制造向服务、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走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稳健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出符合本县特色的多层次、多模式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有效促进全方位电子商务应用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 示范带动
鼓励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宜丰“农旅文”融合领域、重点项目等方面先行推广示范,增强宜丰本地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扶持培育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示范平台、示范企业、示范个人和知名品牌,以典型引路,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氛围;以点带面,加强电子商务应用推广,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全面提升宜丰县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乃至引领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三)
宜丰县要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利用自身良好的生态条件,以“农旅文”融合电子商务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挖掘包含农产品、旅游、文化等在内的泛生态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实现电子商务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打通双向流通体系,助力宜丰县经济实现“弯道超车”,让电子商务成为农村通往幸福的“高速路”。
——江西省“农旅文”融合电子商务示范县。宜丰县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发展旅游业为切入点,依托电子商务带动农产品和文化输出,全方位支持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八大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旅文互惠”的局面,将宜丰县打造成为江西省“农旅文”融合电子商务示范县。
——江西省泛生态产业电子商务大平台。打造宜丰本地的电子商务大平台,形成服务于江西省泛生态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整合江西省的泛生态产业的各类要素和资源,助力江西省泛生态产业的大发展,最终将宜丰打造成在江西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泛生态产业电子商务大平台。
——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要围绕争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目标,以“农旅文”融合电商的发展为契机,通过信息技术的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的健全及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改造,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发展之路,真正做到双向惠民,使电子商务成为推动本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民生改善的核心动力。
(四)
1、定性目标
通过在宜丰县梯次推进电子商务,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政策健全清晰、管理体制合理高效、配套体系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完备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生态圈,实现宜丰绿色品牌农业和原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把人才吸引和汇集到宜丰的生态和经济圈中,改善经济薄弱环节,实现精准扶贫,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打造智慧、幸福县域。
第一阶段 (2016—2018):重点突破、应用示范阶段
在重点突破、应用示范阶段,重点要通过优化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环境、扶持特色产业平台类项目和品牌培育项目,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类重点工程建设(落地点第一至三项),找到电商发展的突破口,营造电商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农旅文”融合电商发展的合力,做大做强泛生态产业特色电子商务。具体推进以下重点工作:
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实施电子政务,由政府作为先导,自上而下带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启动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孵化园功能,树立电商发展标志性的基地,为电商从业者提供场所;筹划“农旅文”融合区域品牌的推广,引入品牌培养商,以故事化、拟人化形式来推广“农旅文”区域品牌“禅风竹韵·生态宜丰”;梳理宜丰本地初具规模的本地特色主导产品,在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开设特色馆或完善产品类目;发挥电商协会的作用,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依托电子商务孵化园,逐步搭建农产品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发展人才环境,引进电商人才;加强对泛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完善“互联网+旅游”基础配套功能,重点打造特色民宿,助推精品乡村游发展;评选本地电商示范企业,推广电商发展经验;探索“合作社+农户+电商”新型模式,促进产业规模化;推动移动商务发展,普及电商应用。
第二阶段 (2019—2020):巩固发展、全面推进阶段
在巩固发展、全面推进阶段,重点要通过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扶持金融电子商务创新,扩大电子商务产业存量,做大电子商务产业相关新领域的增量,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服务类重点工程建设(落地点第五至七项),要做深做实电子商务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扶持电子商务市场开拓活动,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环境类项目建设(落地点第八项)。全面推进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和提升,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具体推进以下重点工作:
全面打造“带状式”生态旅游区,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加快农旅文融合产品的开发,在旅游区设立O2O体验店,打造农业产品、旅游产品、文化产品展示平台,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旅文互惠”的格局,带动产品上行;加强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形成区域品牌认证体系;完善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与优化管理,为宜丰乃至江西省电商发展提供服务;建设中国·宜丰信息文化产业园,深入挖掘并弘扬本县农村历史古迹和传统民俗特色技艺文化;引导本地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外引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建立帮扶发展机制;完善物流基础设施载体和网络建设,形成“中心-站-点”的辐射效应;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加入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产业带;政府开发APP,推进大数据应用;创新培训机制,培养本地化人才,强化本地师资力量;以旅游和信息融合为基础,建立智慧旅游平台,加快智慧县域建设。
2、定量目标
力争到2020年实现如下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分解见下表所示。
(1)交易规模持续增加。力争本县电子商务交易额2016年达到10亿元,2017年达到15亿元,2018年达到20亿元,2020年突破30亿元。
(2)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到2020年,建成2个宜丰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实训园),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开设200家农产品、旅游网店,扩大农家乐、民宿、农产品等的网上销售;培育8-10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经营企业,带动电商产业发展;培育3-5家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企业,服务电商产业发展;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骨干人才800人以上,培训电子商务应用技术人才7500人以上,支撑电商产业发展。
(3)电子商务全面普及。到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覆盖面达到85%。实现村级服务点全覆盖,搭建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1个、力争省级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6家,个体网商模范20人
来源:宜丰县人民政府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