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市产业质态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2021-04-25 11:50:39 产业规划方案

3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产业质态提升行动”的部署,涵养实体经济根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筑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全市产业质态再提升,促进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特色化发展方向,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建筑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资源协同联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泰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二、工作目标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GDP年均增长保持在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保持在6%以上。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速扩量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到2023年,工业开票销售达21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00亿元;年平均培育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10家、超10亿元企业3家。建筑业产业支柱地位更加稳固;2021-2023年,建筑业总产值分别达950亿元、1000亿元、1100亿元,建筑业入库税收分别达19亿元、20亿元、22亿元。服务业产业层次、质量效益、集聚水平显著提升;到2023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00亿元,年均增长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5%,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销售额达900亿元,年均增长10%。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到2023年,累计创成泰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家,泰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10亿元。

(二)集聚效应日益显现。紧扣特色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到2023年,初步建立特色鲜明、更具核心竞争力的“123”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以下简称“123”工程),即1个千亿级(精细化工及新材料)、2个五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3个百亿级(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加工、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开票销售达1600亿元。

(三)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切实增强创新能力,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到2023年,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2.7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7.3%。有效期内高企总数达340家,高企总量在泰州三市四区排名第一。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80家,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特色发展“123”工程

1.完善推进机制。制定并落实《泰兴市特色产业强市“123”工程实施方案》,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名市领导挂钩联系、一支工作专班负责、一个公共平台服务、一支高端人才队伍支撑、一系列激励政策支持、一套督查考评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半年听取各园区特色产业领衔负责人述职汇报;挂钩市领导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每季度调度产业培育和项目推进情况,研究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产业链的影响,协调解决重点企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面临的痛点、难点。

2.强化精准服务。明确各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工作牵头部门和重点园区责任人,由牵头部门会同园区梳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关键共性技术,找准排定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绘制产业图谱、投资地图、招商地图,制定并细化每个环节招引上的突破目标,并组织专题招商。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基础优势再造和企业需求,开展专题论坛、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3.筑牢发展高地。三区三园完善特色产业空间布局,加强特色产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机衔接。每年制定核心区建设年度计划,明确核心区产业规模增长目标和重点企业发展目标并组织实施。打造产业发展高层次平台。泰兴经济开发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桥经济开发区力争纳入“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省级示范园区”建设范畴,泰兴高新区创成国家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单位,农产品加工园区“鲜食之都”产业规划获国家轻工联合会批准,城区工业园区创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推动项目突破

在重特大项目招引、项目服务、要素破解上攻坚,在规模能级、推进效率、产出效益上提升,力争每年新签约50亿元以上项目2个、新开工50亿元以上项目1个。

1.项目质量领先。创新以商招商、企业招商、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云平台招商等多种方式,在重特大项目招引上攻坚突破,实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新格局。坚持引资与引技引智引才相结合,积极参与省、泰州市举办的各类投资促进和主题招商活动,每年组织专题招商6次、小分队招商80次以上,力争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高、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三高一强”项目。优化落户预审机制,把准国家政策走向和我市产业发展方向,严守绿色安全质效关,规范项目准入。组织项目质效评价,围绕投入产出、开票销售、税收等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评估,坚持以亩产效益评判项目开发成效和开发园区绩效。开展“看项目、比项目、议项目、评项目”活动,评选凤凰项目、麻雀项目。

2.项目效能领先。着眼于“成交即办证”“交地即开工”目标,对重大产业项目从信息获取、项目签约到审批建设、竣工达产,实行“保姆式”服务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部门包保服务重大项目机制;建立直通园区主要负责人、直通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矛盾问题“双直通双推进”机制;建立“三信地”服务机制,在政府部门、乡镇园区、投资单位三方共同诚信相互约束下,坚持投资单位履行承诺、政府订制服务、乡镇园区强化监管,实现全流程受控、全方位服务和全过程监管。继续执行“单月过堂会办、双月督查协调、季度分析和集中开工、半年观摩述职、年度考评奖惩”机制,务实高效推进、顶真碰硬考核。对历年省重大、市领导挂钩服务、集中开工等项目组织“回头看”,评选骏马项目、蜗牛项目,按照年度建设目标,督促项目按序时完成投资、达到建设形象、早日竣工投产。确保每年新开工5亿元以上项目30个,其中10-50亿元项目10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每年新竣工5亿元以上项目2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

3.要素保障领先。加大市级层面对总投资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资源要素统筹、支持和保障力度,突破用地空间、资金需求、能耗指标等资源要素瓶颈,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强化用地保障。制定重特大项目建设用地支持保障实施意见,促进重特大项目快落地,每年上争省重大项目2个以上,争取产业用地指标300亩以上;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会商制度,推行新上项目用地需求与“五未土地”专项整治成效“增存挂钩”,切实提高资源配给效率。强化金融保障。主动梳理重大项目融资需求,建立重大项目融资库,加大重大项目融资上争力度,将银行机构服务重大项目情况纳入年度考核,重大项目信贷额度逐年提升;建立银行机构挂钩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制度,定期集中走访,及时帮助协调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激励引导,对金融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力度大的银行,在对公存款、优质服务单位评选等方面给予倾斜。强化能源保障。顺应节能量交易机制要求,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技改、淘汰落后生产装置,强化节能量认定全过程服务;加强条线对接、部门联动,促进节能量交易良性循环,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能耗指标买得到、卖得出;加强宣传推广,将推行节能量交易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推动科技创新引领

落实《泰兴市科技创新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加快推进泰兴高新区打造创新特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并将相关计划延伸至2023年。

1.强化高企培育。完善企业科技创新引导激励机制,提高对国家、省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支持力度;定期举行“企业家沙龙”“科技企业家恳谈会”,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增强企业内生创新动力。深入实施“小升高”专项行动,建立高企后备库,注重双招双引,形成“筛选一批、培育一批、推荐一批、认定一批”的工作局面。培大育强存量高企,“一企一策”实施高企筛选培育、挂钩扶持和申报认定,打造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到2023年,有效期内高企总数达340家,高企总量在泰州三市四区排名第一,在苏中地区排名前移5名;高企培育入库企业180家;培育省创新型企业10家和省创新型领军企业5家;培育科技型上市企业3家,实现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零”的突破。

2.加快平台建设。各开发园区按照“一产业一高端研发平台”和“做优存量,控制总量”的原则,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实验室和孵化场所、中试基地,引领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创新发展。到2023年,省级开发园区重大研发载体实现研发成果和落地项目“双见效”,累计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2项。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明确项目招引方向,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形成“入驻一批、孵化一批、毕业一批”的良好局面。到2023年,国家级孵化器在孵企业60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省高企入库5家,泰州高企5家,国家高企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每家招引3-5个项目入驻孵化。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提升建设发展水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到2023年,企业研发机构列入省培育库第一层次培育2家、第二层次培育5-8家;累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5项;建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的企业实现发明专利授权全覆盖。

3.打造创新特区。泰兴高新区围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汇聚”“两聚”发展目标,打造全市“创新特区”。市级层面研究出台载体建设、封闭运营、科技金融、风险补偿等扶持政策,建设“三基地五中心”,加速高新区人才链、资本链、产业链、创新链分工协作,打造多功能人才汇聚高地、创新发展高地。到2023年,建成并落户高新区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个以上,力争引进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建成1个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累计培育企业不少于30家,中试基地累计新入驻项目数不少于30个。累计引进产业基金不少于9支,苏科贷放款金额不低于9000万元。常态化组织开展新技术成果发布、高校院所项目路演、产业资本对接、产业高峰论坛等产学研合作活动。到2023年,每年开展高质量产学研对接活动不少于20场;累计签订高质量科技合作协议25项以上,引进国家级人才30名以上。

(四)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1.推进企业培大育强。聚焦“123”特色主导产业,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入推进规模企业培育。重点实施“链主”和龙头企业培大育强工程,聚焦成长性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的小微工业企业和近三年竣工投产的项目,分行业构建“链主”企业培育库,实行月度动态跟踪监测培育,力争每年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0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3家。实施小微企业上规模培育工程,建立“小升规”培育库,加强分类指导,落实惠企助企政策,有效推动小微企业、新竣工企业上规模。工业开票销售年均增长8.5%以上,每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家以上。

2.助力企业做精做优。引导和支持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持续提升技术和工艺水平,做精做专做优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年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个以上、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1个。持续推进企业分类分档管理,突出“亩均论英雄”导向,逐步建立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扶优汰劣,提高分类分档管理工作精细化程度,每年参评规上工业企业亩均开票、亩均税收均提高9个百分点。优化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企业家座谈会制度,实行降本减负成效清单管理,每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20亿元以上。

3.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指导和帮助企业制定转型升级方案,逐步实现改造升级全覆盖,每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40个以上。推动企业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切实强化企业上云基础,推动数字化赋能,每年创成市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6家、市级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个、省星级上云企业30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10家。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每年创成绿色工厂3家,绿色产品1个。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推进纺织、印染、电镀、平板玻璃、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整治,完成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攻坚行动和泰州市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五)加快现代建筑业提质转型

出台并落实《泰兴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擦亮“建筑之乡”金字招牌。

1.厚植深耕建筑市场。优化现代建筑产业结构,积极调整企业资质向符合国家投资方向的建设领域或产业方向转型,提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到2023年,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比例控降到70%以下,房屋建筑工程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不超过50%。坚持外埠市场和本土市场两手抓。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通过“靠大联强”“借船出海”,开拓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热点市场,抢抓“一带一路”沿线境外市场,做大做优建筑品牌;积极扶持本土企业参与本地项目投标、施工,泰兴市场施工产值占有率达60%以上。到2023年,每年省外施工产值不少于650亿元,省内施工产值不少于300亿元。

2.加快引培建筑资质。支持市内外大型建筑业企业、市属国企等与本地企业合作,取长补短、整合发展,培育一批资产规模大、带动作用强、资源资质等级高的“航母级”建筑企业,放大市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外来大型建筑企业在我市落户或设立独立核算的子(分)公司。积极支持企业申报高等级资质,制定资质晋升、增项计划,摸排潜力企业,加大资质晋升服务褒奖力度。到2023年,全市施工总承包综合资质达3家,完成1家综合资质培育工作,新增甲级资质企业3-4家;每年新增资质企业50家。

3.强化人才科技支撑。鼓励企业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加快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加强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委培等手段培养招录人才,每年招引本科及以上管理类、技术类人才100人,并对高层次人才落实“人才强企”优惠政策。抓好管理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每年培训教育2000人次以上。重视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每年举办至少一期高层次管理人才培训班。鼓励企业对当年新增一、二级建造师及高级职称人员进行褒奖。每年新增高层次人才30人,中、高级职称人员200人,一、二级建造师200人。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开发费、大型机械设备购置费等予以扶持。鼓励企业应用“互联网+”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加快数字建造技术的普及和使用。

(六)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出台并落实《泰兴市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1.提升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多块”高端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集聚发展格局。强化“一核”辐射,主城区着力打造三大新商圈,深化高端商贸、高端商业地产、优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城市功能性项目布局。制定主城区农贸市场规划实施方案,优化管理机制,加快提升改造。大力推进阳江路市场群提档升级工程,完成苏中批发城改造,建成石材市场、汽贸城商业综合体、阳江路市场群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整合市场资源,促进产业集聚。强化“一带”联动。沿江发展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做强示范带动类集聚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加快实施危化品停车场、保税仓库、仓储、化工新材料公共交易平台、物流中心等项目;虹桥物流园加快建设港口码头,发展船舶物流、高端装备制造物流和装配式建筑材料物流。强化“一区”支撑。高新区着力构建公共技术服务、科技项目孵化、生活宜居配套、科技金融服务“四大平台”,做新科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产业+创业+融资+服务+生活”五位一体的智光科技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强化“多块”发力。黄桥副中心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美食、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公铁水联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镇和世界级提琴文化名镇;农产品园区和相关乡镇突出自身优势,发展冷链物流、电商平台,打响“泰兴品牌”。

2.提高服务业项目建设质量。加大优质项目招引力度。大力开展境内外服务业招商活动,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各类功能性总部企业和分支机构、营运基地,及长三角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企业、平台,每年举办不少于1次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专题招商会以及城市功能性项目和土地招商会,每年新签约、新开工亿元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分别达20、1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继续执行服务业重点项目“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查、半年一评估、全年总考核”制度,确保项目快建设、快竣工、快营运。到2023年,每年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5个以上。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项目推进服务机制,定期开展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梳理排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题。

3.增强服务业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规模提升。开展服务业“三转一升”专项行动,引导“两业”融合企业注册独立法人的服务业企业。支持规上、限上企业做大做强。到2023年,每年新增规上、限上企业数保持泰州第一;新增销售收入超30亿元限上企业2家、超10亿元4家、超亿元20家;新增营业收入超亿元规上企业3家、超5000万元10家。增强企业技术和业态创新力。引导服务业企业创新技术、业态和经营模式,提升综合竞争力,支持重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到2023年,力争创成省级创新示范企业2家以上,新增市级创新企业8家左右。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鼓励重点服务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推动品牌营销,引导重点企业拓展品牌传播渠道、创新品牌销售方式,叫响企业品牌。推动服务业企业加快服务产品质量建设。到2023年,累计建成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质量创优企业5家。

(七)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落实《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并将相关计划延伸至2023年。

1.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在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基础上,加强粮食生产、畜禽养殖、果蔬种植及其加工业发展。每年新增订单粮食生产面积3万亩,果蔬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2021年新建年上市生猪10万头以上现代规模养殖基地1家。以农产品加工产业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主阵地,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精准招引一批旗舰型、龙头型“补链”项目;推进企业集中布局,加快培育以优势产品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每年开工建设1000万元以上农业重大项目18个以上,其中农产品加工类规模项目5个以上。到2023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0亿元。

2.提升产业融合效能。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争做行业细分市场的“小巨人”“单打冠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村建立生产基地,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利益紧密链接机制,让农户分享增值效益,增强各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动力。聚焦休闲观光农业,以品牌创建为抓手,打造高层次乡村旅游品牌、专业服务机构、旅游特色线路。每年举办3-4场乡村旅游类节庆活动,招引1-2个农文旅项目。到2023年,乡村旅游过夜游客达30万人次规模。

3.推动园区融合建设。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同步发展、融合建设,市级层面统筹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建设智慧农业管控中心、农产品质检和监管中心、园区产业研究中心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种植养殖、精深加工、冷藏物流、智慧管控、科普拓展、农旅融合”等产业板块功能,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2021年底通过国家产业园认定。聚焦打造“鲜食之都”,结合农产品加工园区现状和产业发展趋势,围绕“卤味、面点、快餐、果饮”四大鲜食产业集群,让园区成为短保鲜食产业在长三角布局的首选之地。

4.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广“泰兴江沙蟹”“泰兴香荷芋”“泰兴白果”“泰兴雪梨”“黄桥烧饼”等区域公共品牌,着力培育苏三零、金洋宇、江缘等企业品牌,加强优质特色产品展览展示,充分利用各类展览展示平台,深入挖掘现有产品品牌内涵,不断提升菇本堂食用菌、润蜜水果、佳彩大米等产品品牌影响力,加快形成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相互促进、梯队发展的品牌培育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每年修订市级以上农业农村地方标准1项,通过“二品一标”认证10个以上。

(八)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用户思维,注重客户体验,结合省营商环境考评要求,每年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新版本,更新目标任务举措,强化整体联动推进,加大跟踪督办力度,倒逼各类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不断提高企业感受度、体验度和满意度,增强我市投资“引力”,助力产业发展。

1.构建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流程再造,精简审批事项和环节,全链条优化关联事项办理。加快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不断提升涉审事项“不见面”审批和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覆盖率。推进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设,深入开展容缺预审、并联审批。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审批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行质效。建强市、园区(乡镇、街道)两级代办中心,提升代办效能。加快完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更多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下沉,打通政务便民“最后一公里”。

2.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简化企业开办手续,严格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提升金融服务和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投入,常态化推进产融对接,做好企业存量贷款展期、延期、续贷等工作。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多渠道保障建设项目用地。完善人才招引、培育政策,做好引才、育才结合工作。强化水、电、气、网等公用领域监管,持续规范公用领域经营秩序。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援企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到达率”“执行力”。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包容审慎监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切实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3.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强化平等保护理念,保护投资者主体地位平等、法律适用平等。持续推进积案清理工作,建立健全网上诉讼服务机制,保障诉讼效率和质量,切实提高诉讼活动的透明度、满意率。深化完善企业家座谈会制度,建立统一的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查处回应机制,严肃查处和打击各类破坏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为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九)强化金融服务支撑

1.全面服务实体经济。固化政银企对接机制,每年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泰信保深度合作。至2023年,融资成本在现有基础上压降15个基点以上。

2.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制定出台新一轮《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和扶持政策。积极推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力争至2023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5家。

3.着力防范化解风险。抓实隐性债务化解工作。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约束,从严控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严禁因上新项目、铺新摊子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加强国资国企监管,继续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做强主业,加快市场化转型,持续增强国企防风险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产业质态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统筹组织协调、督查考核等工作。各产业主管部门和乡镇(园区)要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年度任务,明确责任分工,认真组织落实,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二)强化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扩大有效投入,激发民间投资,更好发挥重大项目引领作用。强化投资促进协调机制和重大项目综合协调推进机制,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强前瞻性研究,紧盯国家重点产业布局,在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发掘、建设、储备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科创载体项目。

(三)强化评估考核。制定产业质态提升行动工作责任清单,明确三年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实行年度考核。建立健全督查通报和奖惩激励机制,推动资源要素、扶持政策向工作力度大、成效好的板块集中。

来源:泰兴市人民政府

产业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