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再起” 聊聊防沙治沙与区域发展

2021-04-02 15:15:21 产业规划方案

1

2021年3月15日,西起喀什东至哈尔滨的北方大部分地区笼罩在滚滚黄沙之中。据中国气象台网消息,这是近10年来最强沙尘天气,影响范围超380万平方公里。长期以来,以“三北”防护林为代表的防沙治沙工程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处于重要地位,那么我国防沙治沙现状如何?又涌现出哪些经济模式?

0

一、 “十三五”期间,我国防沙治沙成绩斐然

截至2020年,我国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在防沙治沙领域,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30万公顷;四大沙地生态整体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续减轻。我国北方共发生43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天气12次,较“十二五”期间减少29%。

防沙治沙是中国生态治理的难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据统计,2017年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十三五”期间,中国利用沙区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科学适度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生态旅游业、精深加工业等绿色富民产业,推动沙区走上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二、 中国防沙治沙历程简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垦部(1949—1951)在石家庄组建冀西沙荒造林局,并首次提出了“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变沙荒为良田和果园”的奋斗目标。1954年,我国第一个沙漠科学研究站在宁夏中卫建立。1958年,我国首次召开全国性治沙工作会议,中国科学院治沙队由此成立。此后,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相继设立,我国西北沙区定点试验研究布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初期,“三北”防护林建设被提上日程。同时,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石光银、八步沙刘老汉等一系列治沙英雄的治沙事业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此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防沙治沙力度的重大举措,启动了治沙专项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进行了封山禁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等。

进入21世纪,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下发了《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出台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

十八大以来,我国继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不断加强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

三、 防沙治沙的中国方案

1. 治沙技术

麦草方格沙障是最广为人知的中国治沙技术,被世界赞誉为“中国魔方”。麦草方格沙障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同时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0

此外,在中国的治沙实践中还涌现出了如双眉式草方格沙障、栅栏式棉秆沙障、塑料网格沙障、黏土沙障+梭梭固沙造林技术、流动沙丘治理技术等一系列治沙技术。2020年截止,国家知识产权局治沙专利备案数量已超过800件。

2. 治沙模式

“库布其治沙模式”,即通过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研机构提供科技支撑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进沙漠生态治理,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产业发展。

以鄂尔多斯为例,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以承包“五荒”、入股、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参与,鼓励种经济林、培育林沙产业,支持纳入生态重点工程范围。当地涌现出王果香、乌日更达赖等一批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和以亿利、伊泰、东达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

联合国环境署于2014年将库布其沙漠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目前,库布其沙漠实现绿化总面积超1/3,植被覆盖率由30多年前的3%提高到53%以上,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同时,库布其地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400元增长到1万元以上。

四、 防沙治沙与区域发展

在我国的陆地疆域上分布着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

0

其中,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均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二者均是我国沙漠治理成果最为丰硕的地区。库布齐沙漠的治沙成就前文已有述及,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成就更为惊人。目前,毛乌素沙漠的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到93.24%,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因此,毛乌素沙漠经常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即将消失的沙漠”。

鄂尔多斯和榆林是两大沙区的代表性城市,二者在区域发展方面有着相识性和特殊性。曾经的地理变迁和人类活动不仅造成土地荒漠化,也形成了丰富的资源和文化。

1. 工业发展

两座城市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得益于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例,神府东胜煤田是中国已探明的最大煤田,也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上世纪90年代,当地开始了中国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能化产业体系,涌现出以鄂尔多斯集团、榆林能源集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能源化工企业。

2. 旅游资源

两座城市处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接地带,文明的冲突创造出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草原文明方面,鄂尔多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曾是蒙古大军的宫帐聚集地,更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所在地,有着九城宫、大汗行宫等历史遗迹。农耕文明方面,榆林地区曾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九边重镇之一,拥有长城遗迹、城堡遗址等大量历史文化景观,同时拥有杨家将等英雄故事。

0

3. 特色农业

当地依托荒漠化地区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以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治沙的灌木、草都是优质的牛羊饲料,饲养出的牛羊肉质鲜美。药材甘草是适宜沙区的经济作物,同时又能固沙,改善土壤品质。甘草3年成熟,可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中药饮品和成药。近年来,当地还发展出了羊绒、苹果、枸杞、枣等特色产业。

五、 防沙治沙与“碳中和”

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恰逢我国“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契机,将防沙治沙与新能源结合发展有利于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 光伏电站——“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

防沙治沙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日照资源,并且土地平坦、地广人稀,为建设光伏电站提供了非常合适的环境基础。建设光伏电站减少了地面受到的日照辐射,减少了土壤的水分蒸发,加上清洗光伏板时喷洒的水分,能够促进植被的生长和恢复。使用小型农业机械在分布式光伏阵列的间距地块种植牧草,可以间接发展山羊养殖产业,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这种模式既能把西部丰富的阳光转化成清洁能源,又可以降低沙地治理成本,为当地创造就业,贡献税收,同时促进生态改善,实现双重效益。

0

2. 森林固碳——简单易行的固碳手段

森林是重要的经济资产和环境资产,作为林业产品具有经济价值,作为生物可以固定二氧化碳。2020年,我国的森林固碳潜力已经达到约128.7亿吨,其中57.3亿吨来自人造林。森林可以有效的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增加森林面积是简单易行、成本较低的重要减碳措施。

产业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