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实施意见 创建体育休闲特色小镇

2019-04-23 14:19:38 产业规划方案

发展健身休闲产业

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

自府办发〔2019〕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7〕72号)精神,推进全市健身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主动融入自贡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推动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更加优化,产业体系日趋合理,消费能力明显提升,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更加密切。创建1个国家级航空飞行营地、1个省级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基地)、1个体育休闲特色小镇、5个市级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基地),新建1—2个体育场馆,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4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质量。

1.优化产业布局。深入挖掘健身休闲内容,依托沱江流域沿线水上资源,打造大安区、富顺县水上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带;依托自贡航空产业园,打造国家级航空运动飞行营地和川南汽车主题公园体验休闲产业区;依托自流井区、大安区自然资源,打造尖山山地自行车赛道、燊海井山体运动公园户外休闲区;依托沿滩区乡村休闲健身旅游资源,打造火箭湖、黄市天香童年亲子乐园健身休闲区;依托荣县大佛和高石梯森林公园,打造“体育+旅游”示范产业聚集区;依托高新区釜溪河复合绿道和仙市古镇旅游资源,打造“体育+康养”示范产业聚集区,促进各区县健身休闲产业协同、错位、联动发展。

2.培育赛事品牌。加大国内外高水平赛事申办力度,加强传统赛事推广普及和品牌打造,结合自然环境、山水特色、旅游休闲等资源,打造具有自贡城市特色、行业特点、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品牌赛事活动。做大做强马拉松、自行车、足球、徒步穿越等赛事活动,开发山地户外运动、特色水上运动、航空飞行运动、定向越野等品牌赛事,培育自贡市半程马拉松赛、尖山山地自行车、荣县大佛文化马拉松、富顺龙舟赛等自主品牌赛事,举办好自贡市市运会、残运会及业余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联赛和航空运动比赛等赛事活动。传承和推广健身气功、太极拳、武术、龙舟等民间传统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正确引导棋牌类智力运动发展,推动棋类项目进校园活动,开展青少年棋类项目赛事。加强对相关体育创意活动的扶持,鼓励举办以时尚运动为主题的群众性活动。

3.促进融合发展。深入谋划和推进“体育+旅游”,实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示范工程,结合我市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完善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将赛事活动优先安排在节假日,以体育赛事活动带动休闲旅游活动。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旅行社结合健身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和路线。鼓励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站、社区医院等社会资源联合开展康体服务。充分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形成融健身休闲、体质监测、健身指导、健康促进于一体的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领先优势,培育壮大体育传媒产业。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积极促进健身休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用航空等产业融合发展。

4.推动“互联网+健身休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健身休闲服务,推动传统健身休闲企业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推动智慧体育建设,提供网络场馆预订、门票销售、信息查询、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联网消费等综合服务,提升体育场馆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广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定制赛事”新模式。以推进“健康自贡”建设为契机,建立市民体质监测与健康运动档案大数据互联平台。

5.推动产业制造转型升级。支持高新技术在体育休闲产业发展中的创新应用,支持相关产业研发和成果转化。利用好建设全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契机,依托我市制造业基础,引导本地企业进军健身休闲装备制造领域。充分发挥我市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制造、电子设备等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引进航空运动器材、健身休闲智能装备制造等企业落户自贡,优化全市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体育休闲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发改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旅游发展委、市卫生计生委、市农牧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各区县政府(含高新区管委会,下同)。排在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改善健身休闲服务体系。

1.培育发展低空域航空运动。依托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推广运动飞机、热气球、滑翔、动力伞、航空模型等航空运动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航空飞行营地。支持航空运动与地方旅游资源结合,依托飞行俱乐部、飞行营地等载体开展低空飞行体验活动,打造特色航空运动体育赛事及具有通航特色的航空运动旅游活动。打造航空航天科普基地,通过航空知识教育、科普、体验和互动,培育航空文化。

2.建设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充分利用我市山地资源,大力推广攀岩、徒步、露营、拓展、定向等运动项目,鼓励各区县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建设山地户外运动基地。依托古盐道、高石梯、尖山、富顺东部山林、青龙湖马拉松赛道等资源,积极发展山地户外健身休闲旅游,打造马拉松、山地骑行、徒步穿越、定向拓展等户外运动精品项目,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身休闲需求。

3.构建特色水上产业运动带。在完善污染防治措施及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釜溪河、沱江水域资源,重点发展皮划艇、摩托艇、龙舟、垂钓等水上健身休闲运动项目。逐步完善水上运动设施,规范服务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设运动船艇码头和一定规模的水上休闲运动基地,开发水上运动品牌赛事,构建以大众消费为核心的水上运动服务供给体系。

4.开发汽摩和自行车运动精品线。依托自流井区、荣县、富顺县自然条件和景区景点资源,加强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营地及服务站建设,开发汽车、摩托车自驾和自行车运动精品线路。重点打造尖山山地自行车赛道运动基地,富顺东部山林、荣县高石梯、大安牛佛古镇、贡井天池山、沿滩火箭湖自驾旅游和自行车骑行精品线路。组织开展自驾、露营等主题活动,倡导自驾车、旅居车生活新方式。

5.建设冰雪运动室内场地。因地制宜建设以健身休闲为特色的冰雪运动场地1个。开展室内滑冰、滑雪等冰雪项目活动和培训,扩大冰雪运动参与人群规模。

6.实施武术健身养生工程。加强武术文化传习基地建设,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武术项目。开展传统武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夯实武术文化基础,培养一批武术名家、项目传承人,创办武术文化大讲堂,形成一批具有自贡特色的武术文化品牌,扩大影响力。

(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发改委、市旅游发展委、市科技局、市农牧业局、市林业局、市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各区县政府)

(三)培育健身休闲市场主体。

1.培育规模化健身休闲企业。支持健身休闲企业发展,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健身休闲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通过管理输出、连锁经营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和利润链,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规模化健身休闲企业。鼓励退役运动员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投身健身休闲产业。支持企业实现垂直、细分、专业发展,鼓励各类中小微健身休闲企业、运动俱乐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健身休闲企业挂牌、上市。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立健身休闲产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众创空间等平台,为健身休闲产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2.壮大健身休闲社会组织。稳步推进全市健身休闲类行业协会与行政部门脱钩,实现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外事、党建等事项分离。加大政府向健身休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并向社会公开购买服务目录。加强指导服务,积极发展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支持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体育健身组织,推动城乡健身休闲活动开展及普及。推进和规范体育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发展,支持其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内部管理结构,增强服务功能。对在城乡社区开展健身休闲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降低准入门槛,加强分类指导和行业指导。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营造氛围、组织活动、服务消费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健身休闲志愿服务,构建全市健身休闲志愿服务组织网络。

(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各区县政府)

(四)加强健身休闲设施建设。

1.完善健身休闲基础设施网络。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等标准,规范健身设施配套建设,并实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科学规划健身休闲项目的空间布局,适当增加健身休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在符合规划和建设的条件下,充分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楼顶等区域,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各区县要着眼于满足群众运动休闲需要、发展大健康产业,规划建设一批社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鼓励健身休闲设施与住宅、文化、商业、娱乐等综合开发,打造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

2.盘活用好现有体育场馆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节假日对本校学生和公众有序开放。通过管办分离、公建民营等模式,推行市场化商业运作,满足多层次健身消费需求。逐步完善政府部门购买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的机制和标准,健全场馆公益性开放评估体系。

3.加强特色健身休闲设施建设。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步道系统、自行车路网,加强城市休闲公园、特色健身休闲村镇建设,拓展居民健身休闲空间。充分结合各区县自身资源,制定包含健身步道、骑行道、登山步道等健身步道的建设方案,力争到2025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约1800公里的全民健身步道。重点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根据自身特点,加强特色健身休闲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

(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发改委、市城乡管理执法局、市规划局、市旅游发展委、市国资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林业局,各区县政府)

(五)改善健身休闲消费环境。

1.发展大众健身运动。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自贡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动体育社会组织、专业体育培训机构等与各类学校合作,提供专业支持,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推广球类、游泳、健身跑等适合公众广泛参与、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引导多方参与。推广传承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促进极限运动、电子竞技、轮滑等时尚运动项目健康发展,正确引导棋牌类智力运动发展。发挥竞赛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各地全民健身综合赛事,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及社会力量举办(承办)各类体育赛事。鼓励各类运动康复机构开发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库,发挥健身休闲运动促进健康的积极作用。

2.深挖消费潜力。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提高运动参与性、便捷性和趣味性,培育新兴消费热点,促进消费者利用各类社交平台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大力普及健身知识,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系统,开展健身咨询和体质监测,宣传健身效果,推广“健身处方”。保障职工健身休闲时间,鼓励错峰休假,为职工健身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大众树立科学健身理念,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体育旅游、体育传媒、运动康复指导服务等相关业态发展,提供层次多样的健身休闲产品和服务。

(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工商局、市旅游发展委、市卫生计生委,各区县政府)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把健身休闲产业纳入各级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给予扶持。积极争取省级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四川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基金对我市健身休闲产业的支持。将符合条件的健身休闲企业和项目,纳入服务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运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健身休闲相关项目给予必要资助。各类健身休闲场所的水、电、气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落实体育场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和拓宽对健身休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落实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营改增试点税收政策。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发改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教育体育局、市商务局、市税务局,各区县政府)

(二)落实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

积极引导健身休闲产业用地控制规模、科学选址,将相关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中合理安排。各地要保障体育改革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有效落实健身休闲重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对使用荒山、荒地、荒滩及石漠化土地建设的健身休闲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教育体育局,各区县政府)

(三)强化人才保障。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培养用品制造、赛事筹划、运动康复、电子竞技等方面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对群众参与健身休闲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加强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从事健身休闲产业。鼓励街道、社区设立公益性岗位,吸纳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按规定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加强健身休闲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体育局,各区县政府)

四、组织实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各区县政府要结合实际抓紧落实,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和落实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并实施评价体系和评估细则。建立发改、教育体育、旅游发展、财政、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多部门合作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协作配合,认真落实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相关要求。

(二)强化督查落实

市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意见。市教育体育局、市发改委、市旅游发展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实施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2月3日

产业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590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