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解读】十八大以来阜阳市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

2022-12-01 17:00:29 产业地产规划

1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阜阳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经济实力跨越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加,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再回首,十年间城镇化进程稳推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十八大以来,我市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城市规划更加科学注重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软实力”功能,城镇原来粗放、外延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城镇化质量明显提升。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1.城镇人口聚集加快。2012年阜阳市常住人口76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仅258.0万人,城镇化率33.65%。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本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快速增加。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817.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49.2万人,城镇化率42.74%。十八大以来,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1万人,城镇化率年均提升1.01个百分点。

2.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十八大以来,阜阳紧盯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等城市定位,持续加大城市开放发展力度,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多次调整归并行政区划,逐步增设城镇数量,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能力。2021年,阜阳市拥有18个街道办事处,125个镇,282个社区居委会。与2012年相比,街道办事处增加4个,镇增加4个,社区居委会增加38个。

3.城镇区域不断扩张。十八大以来,阜阳坚持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龙头,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城镇区域不断扩张。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末的206.7平方公里扩大至2021年末的344.9平方公里,年均扩大5.9%。其中阜城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末的90.4平方公里扩大到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50万,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美誉度明显提升。

(二)带动经济协调发展

1.产业城镇化快速推进。产业城镇化主要体现在二、三产业的总量扩张及对阜阳市经济贡献份额提升。2021年,阜阳市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54.2亿元,是2012年的1014.7亿元的2.62倍;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85.4%,比2012年的81.3%提高4.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总量扩张,带动全社会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2.就近就业趋势增强。十八大以来,阜阳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每年开展“接您回家”活动,通过举办招聘会、创业恳谈会、组织技能培训等,多渠道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在政策支持下,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地就近就业趋势明显增强。2021年末,我市城镇新增就业12.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8人,农民工转移就业344.7万人、累计返乡创业4.3万人、累计创办经济实体3.85万个、累计带动就业50.0万人。

3.扩大内需成效显著。十八大以来,农村人口向城镇不断聚集,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增长。2021年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29.6亿元,同比增长21.4%;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4.2%。城镇的发展和扩大,拉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2012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长15.7%。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6%,比全省快4.2个百分点。

(三)促使城乡统筹推进

1.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213.4亿元,“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沿淮行蓄洪区深度贫困堡垒成功攻克,100.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1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县市区全部摘帽,与全国全省一道如期消除绝对贫困、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调整优化县域结对帮扶等29项政策措施,统筹整合各级财政补助资金37.4亿元,39.7万名脱贫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2.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21年阜城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795亿元,城南新区初具规模,西湖新区、铁空片区建设全面启动,颍东、颍泉片区展现新姿。西南大外环、西湖大道、合肥大道和向阳路大桥、朝阳大道颍河桥等建成通车,“四馆一院一中心”全面建成。五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运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深入实施,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达到578个,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3.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379元,比2012年增长0.9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874元,比2012年增长了1.68倍。城乡收入差距由2012年的3.20:1缩小为2.35:1,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呈现物质型消费品质提升、服务型消费快速增长的新趋势。

二、看今朝,逢盛世民生福祉大跃升

(一)城市建设提品

1.承载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市委市政府聚焦Ⅰ型大城市建设目标,城市基础建设快速推进。全年改造73条街巷,新增停车泊位8307个,在建公共停车场项目12个,改造老旧小区17个,受益居民6336户。同时,城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市供水总公司完成供水8639.11万吨,同比增长12.02%;售水6862.91万吨,同比增长12.45%;安装供水管线743.425公里,新增用水户72222户;城区新建天然气中压管道36公里,完成老旧钢管小区工程70个,新增天然气居民用户4.27万户、工商业用户370户,年度用气量为1.35亿m³。

2.城市功能更加丰富。阜阳持续强基础、补短板、调布局、惠民生,现代化城市风貌日益彰显,城市品质内涵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双清湾、岳家湖公园等相继建成投用,泉河、颍河“两河”岸线又添游憩地,建成一批小花园、小公园,“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基本实现,阜城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5.92%。2021年,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阜城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60亿元。阜阳西站站前广场投入使用,阜裕大桥、解放北路泉河桥、霞光大道泉河桥及高架桥、复兴大道与颍淮大道互通立交建成通车,科技馆、大剧院向市民开放。

3.生态环境日益改善。2021年,全市林业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305万亩,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3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0.1%。污染防控力度加大,全市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284天、空气优良率为77.81%,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每立方米43.8微克,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二)日常生活提质

1.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逐渐缩小,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消费支出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2021年阜阳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8141元,比2012年(5853元)增长39.1%,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39.7%下降到2021年的32.3%,下降7.4个百分点。

2.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着等基本消费支出占比大幅下降,从2012年的12.3%下降到2021的7.6%。居住、教育文化与娱乐、交通通讯等发展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居住类消费支出占比从2012年的10.1%提高到2021的22.2%,上升了12.1个百分点;教育文化与娱乐类消费支出占比从2012年的11.1%提高到2021的12.4%,上升了1.3个百分点;交通通讯类消费支出占比从2012年的10.4%提高到2021的11.3%,上升了0.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结构逐渐优化,居民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3.文娱生活更加丰富。近年虽然有新冠疫情的冲击,但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活动依旧平稳增长。十八大以来,阜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类支出累计增长91.2%,消费角度凸显了城镇居民文娱生活丰富多彩的局面。2021年末,全市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77.5万户,比上年增加53.6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全市有体育场馆14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102个,艺术表演团体1040个;全年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170余次,其中千人以上活动20余次,参加活动人数十余万人。

(三)社会保障提升

1.少有所学,学有所保。2021年,全市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5所,当年招生1.7万人,在校生5.8万人,毕业生1.2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4所,在校生13.1万人。普通中学446所,在校生56.7万人。其中,高中58所,在校生17.1万人;初中388所,在校生39.6万人。小学1285所,在校生81.6万人。幼儿园1741所,在园儿童32.2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0%。

2.老有所养,养有所保。全市老年人口众多,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13.8%,已接近深度老龄化边缘。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发《阜阳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阜阳市加快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政策》《阜阳市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2021—2023年)》等养老政策,完善养老机制,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2021年,全市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市县乡全覆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不断构建完善。

3.病有所医,医有所保。十八大以来,全市人口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健康阜阳建设深入推进,形成优势互补的“六专科六综合”医院集群,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2021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3154个,医疗卫生人员63906人,医疗床位55098张;全年共诊疗3939.6万人次,出院122.5万人。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55.6万人,参保城乡居民899.01万人,实现应保尽保。

三、向未来,二十大继往开来再奋进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十八大以来,全市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成效显著,硕果累累,人民生活也发生巨大变化,这十年,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以奋进之笔书写十年答卷,献礼党的二十大。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继续拼搏奋斗,我市城镇化建设必将进一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

一要大力推动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联动发展过程。持续加快我市工业化发展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市城乡劳动力跨县域流动,能够成为拉升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深入分析长三角区域重点产业转移趋势和特点,针对阜阳市产业实际,聚焦与阜阳市主导产业契合度较高的企业,鼓励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落户阜阳。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持续推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政策引领作用,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高度重视各类工业园、科技园等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吸纳就业的新载体。

二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户籍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我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吸引流动人口返乡。全市人口中有相当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其中户籍人口净流出总量达257.3万人。持续开展“接你回家”、返乡创业等系列活动,并积极出台系列帮扶政策,引领流出人口返乡创业就业,让回流人口成为我市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潜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规划,重点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本地实际,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坚持把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载体,重点培育产业基础好、生态环境优、文化积淀厚的小城镇,进一步增强中心镇的人口集聚功能。

三要充分挖掘四县潜力,2021年末,临泉、太和、阜南、颍上四县户籍乡村人口均在百万以上,共占全市户籍乡村人口的74.6%,四县农村人口众多,占比大,是拉低全市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市推进城镇化深入发展的潜力所在。四县处在城“尾”乡“头”的特殊位置,是城乡统筹的关键节点,既能承接地市的辐射,又能通过自身发展对周边乡镇形成很强的延伸和带动作用。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本地区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方面的优势,发展就地城镇化模式。依托中小城镇,通过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特色产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来源:阜阳市统计局

产业地产规划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