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展
2021年,南昌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加快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昌、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提供有力支撑。
(一)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1.推动户籍管理效能改革纵深发展。巩固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成果,积极推动“零门槛”落户政策。制定执行《南昌市公安局关于做大落户总量 强化户政服务的实施意见》,按照“能宽尽宽、可简尽简、想落尽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落户办理流程、简化办理材料,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户政服务,加快南昌人口流入,为南昌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人力、人才支撑。截至2021年底,市外迁入人员共计41107人,户籍人口总数为5403838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64%,高于全国13.9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7.18个百分点。
2.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人群。一是推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全年新增普惠性幼儿园67所,新增普惠性学位1.9万余个,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8个,新增学位3.1万余个,省级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增加到7所;印发执行《南昌市公办幼儿园人员总量管理暂行办法》,解决公办园编制不足,进一步满足公办幼儿园用人需求,有效破解阻滞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二是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市开通“先看病后付费”人次累计达7.3万余人,服务患者6.2万余人次;推动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建设,跨省异地就医住院、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分别增加至109家和54家,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基本实现跨省直接结算,各县(区)均有定点医疗机构满足异地参保人员就医刷卡直接结算需求。三是强化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708家,其中养老机构122家、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45家、农村颐养之家1141家;共有养老床位3.5万余张,其中机构养老床位3万余张,社区(家庭)养老床位5千余张。四是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0.82亿元,直接扶持创业9.69万人次;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分别达376.35万人、123.47万人、69.19万人;县级福利院特困失能老人集中照护占比达100%。
3.提升农业转移人口技能素质。面向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入实施农民工“春潮行动”“求学圆梦行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创新实施农民工职称评定试点工作。
(二)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
1.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省会城市之间在工商政务云平台、公共资源交易远程异地评标、急救一体化信息平台、公积金互认互贷、建筑行业协同发展、医保合作深化、市场监管一体化和警用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一系列专项合作并取得明显成效。与观察员城市之间在跨区域医疗保障、市场监管一体化、跨区域警情调度指挥协作、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工作机制等方面合作进一步加深。
2.加快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区域协作更加紧密,南昌市9个县区与丰樟高、鄱余万、奉靖永开展“一对一”结对合作,推动“共圈发展”。加快圈内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实现人员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同等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公积金异地贷款购房享受同城化待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昌景黄铁路、昌九高铁、南昌东站、西二环高速公路、320国道改线、S49枫生快速路北段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有序推进。
3.以试点示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安义县以建设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抓手,聚焦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两大机制,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事业发展、重大改革进程,加快探索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南昌县以建设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主导,聚焦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领域,通过多维度实现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分重点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分步骤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分领域实现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示范。
4.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在省级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各小镇遵守底线约束,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遵守生态保护红线、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中,形成各自特色产业。南昌市VR科创城小镇结合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VR综合性世界科技新城,实现建设用地亩均缴纳税收额50万元/年。安义县门窗小镇融合“工业+文化+旅游”模式,持续打造千亿建材门窗产业集群,建设用地亩均累计投资额达到400万元/亩。进贤县钟陵硒旺小镇以“富硒农业、富硒旅游、富硒康养”三大产业为核心,致力打造产业先进、生态优越、生活富足的“华东富硒产业第一镇”,吸纳就业人数3200人。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
1.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公共交通体系不断优化,地铁1号线北延和东延、2号线东延工程有序推进,4号线开通运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28.6公里,实现地铁四线换乘;桃新大道主线通车,沿江中北大道提升改造、小蓝大道快速化、九龙大桥、桃花南路快速化、九洲高架东延等工程加快推进,城市道路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城市体检工作顺利推进,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65个,整治背街小巷554条,新改建公厕57座,基本形成“10分钟如厕圈”,新建邮票绿地52个,开工建设城市公园23个,建设绿道180余公里,建设公共停车场114个,新增泊位数25976个。城市“双修”深入推进,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
2.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模式不断创新,颁布实施《南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生活垃圾分类实现法治化、强制化;在中央、省、市三级媒体矩阵进行持续宣传,营造了垃圾分类人人动手、垃圾分类引领低碳新时尚的宣传舆论导向;启动建设南昌市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在线监管平台,实现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全过程智能化在线监管;全市共有投放亭3500个,建成区居民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可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生活垃圾分类“南昌模式”已形成。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持续巩固,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实现涉农县区全覆盖,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累计54个涉农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纳入城区污水处理管网,建设497个村点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不能使用的1309个问题厕所整改任务,建设完成60个户厕改造标准化模型,因地制宜推动100座农村公厕新改建工作。
3.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全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点城市之一,坚持把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新阶段住房保障工作重点,主动谋划、先试探索、先创经验,全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难题,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2021年,筹建7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共5457套(间),总建筑面积约32.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3.8亿元。
(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1.优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管理部门职能,统一管理综合执法权,推动行政执法职权下放。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以历史最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建立完善市、区、街道环卫考核机制,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5%以上。全面开展占道经营、餐饮油烟、露天烧烤和露天垃圾焚烧整治,巩固铁路沿线整治成效,城市乱象得到有效治理。开展十大不文明交通行为整治,交通拥堵指数由1.31降为1.27,首次跻身全国交通健康榜前十。
2.持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成效显著,“雪亮工程”顺利通过全国示范城市建设项目验收评估,西湖区通过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结项评估。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推进,非法传销整治工作卓有成效,成功移出全国传销重点整治城市。12个县区综治中心综合服务功能提档升级,南昌县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3.充分保障城镇化建设资金。全年累计安排33.1084亿元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其中:安排市本级城市维护管理专项资金7.3亿元,用于保障新建公厕及公厕改造、路面改造、节日摆花和长效摆花、城市防洪工程专项维护、麦园垃圾渗滤液处理和餐厨垃圾运营补贴等支出;在市重大重点计划中安排资金6.25亿元,用于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管理项目,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下达中央财政专项及市政配套奖补资金15.955亿元,用于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安排各类乡村建设资金3.6034亿元,用于持续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市级示范田园综合体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
二、2022年主要工作思路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全市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大会议精神,聚焦建设“一枢纽四中心”和“两个大幅提升”目标要求,继续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打造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南昌样板”夯实基础。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融入城市
协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应放尽放、能放全放”的原则,试行常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积极推动重点群体落户,积极探索实施“宜城则城、宜乡则乡”落户政策,逐步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户口迁移政策。二是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强化流动人口主动前往公安机关登记和办理居住证的意识,简化居住证办理程序,推动居住证“登记式发证”政策落地实施,为流动人口享受同等市民待遇提供便利。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坚持“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原则,切实保障符合《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落实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政策。在医疗保障方面,以协议管理为基础,跨省异地住院、门诊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力争达到基本全覆盖;有序推进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五个门诊特慢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引导有意愿、有服务能力的定点医疗机构参与,做好跨省异地门诊特殊慢性病定点医疗机构扩面,实现各县(区)至少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具备跨省异地门诊特殊慢性病直接结算的目标。三是贯彻落实上级配套政策。执行国家、省关于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基本实现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二)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
按照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的原则,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老城区更新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一是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以南昌大都市核心区(含市辖区、南昌县、赣江新区南昌部分)为发展引擎,昌九与昌抚一体化发展带为支撑,进贤综合发展区、安义绿色发展区为两翼,辐射带动周边城镇节点,构建“一核一带,两翼多点”城乡发展格局。二是完善都市空间布局。整合提升以中央活力区(含老城与红谷滩核心区)为核心、东西双城共同构成的主城区,打造瑶湖、九龙湖、昌南、临空四个以专业化功能为动力引领、职住自我完善的副城;揽山纳湖、拥江发展,营造疏密有致的扇形开放式、组团式空间形态;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特大城市中心体系,调节城市内外圈层功能,引导职、住、服功能布局平衡,塑造 “一主四副,揽山伴湖,拥江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的都市空间布局。三是促进城镇协调发展。将县城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尊重县城发展规律、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南昌县、安义县、进贤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各县发展路径,在产业配套设施、市政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稳步推进一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项目,形成承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乡村的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
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建设美丽宜居、智慧便捷、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一是推动宜居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四级五类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和高品质社区建设,探索历史资源保护和利用途径,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等方面的作用。科学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大力推进昌北机场、高铁东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动龙头岗、市汊(姚湾)港等综合码头及其集疏运系统建设,逐步打造具有大区域辐射能力的南昌港;全面启动北二环及东二环(高新大道)等快速路建设,加密过江通道布局,进一步构建“十纵十横十联”的现代立体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持续推动火炬大街-艾溪湖二路、阳明路-国威路、洪城路-解放路等多条骨干通道快捷化改造建设,有序打通断头路,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二是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打造城市规划建设新范式方面,推动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实现城市从规划设计、建设、竣工移交到运营维护管理的全流程一体化协同,实现规建管动态衔接的闭环管理;加强建筑工地智慧化管理,统筹工地施工、监管等数据的采集和共享,搭建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工程项目的全程跟踪、动态评估与实时监督。在推进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方面,构建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交通感知网络体系,加快城市交通信号灯、电子标识等智能升级,应用绿波带、交通诱导屏等智能管控方式,提升通行效率;推动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建设,促进行业交通数据汇聚,实现全市交通动态运行监测和协同服务;构建公众出行一体化(MaaS)体系,集成地铁、公交、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为市民提供基于位置、覆盖城乡、全程全时的一体化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在打造社会治理数字化方面,升级雪亮工程视频云平台,面向实战应用加强算法研发,提升平台处理解析能力,为治安防控、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提供支撑。在优化升级智慧城管方面,推进数字城管平台与交通运输、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业务系统的协同联动,形成精准监测、主动发现和及时处置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城市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预判预警,辅助城市管理者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决策。三是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方面,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在绿色低碳建设方面,深入推行大型活动碳中和,有序引导林业碳汇资源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省级第三批绿色低碳试点县等各类低碳试点示范建设;积极申报省级低碳试点示范,进一步开展低碳社区创建活动,提升低碳社区引领示范能力,探索开展近零碳试点,推动经济社会低碳绿色转型。
(四)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力配置。一是促进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落实或出台鼓励人才返乡入乡的社会保障、创业扶持等政策,制定与上级配套的财政、金融等激励政策,帮助破解人才不足、融资困难、经营场所不稳定、信息技术手段缺乏等难题,促进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创新。二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庄建设方面,坚持以规划为引领,聚焦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等宜居村庄,突出“七整一管护”重点内容,对949个村点开展整治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深化村庄环境管护方面,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与管护长效机制,按照每个行政村5万元的标准,对全市999个行政村展村环境长效管护建设,积极宣传推广“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对平台的关注量和使用率,引导更多农民群众深度参与长效管护的监督;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100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完成2套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改造任务。三是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精神,稳妥有序推进我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地上房屋。
来源:南昌市发改委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