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五马镇:未来城镇化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及项目情况

2022-06-15 11:10:37 产业地产规划

1

谯城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西北三面与河南省接壤,南与阜阳市相邻,是亳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亳州市唯一的市辖区。全区辖21个乡镇和3个街道,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公顷,常住人口153.7万。

城乡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建立了区乡村三个规划层级,完成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谯城经开区和各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19.8%。美丽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连续3年获评省美丽乡村皖北片区先进县(区),累计建成省级中心村25个,完成集镇建成区整治9个、市县自主中心村7个,2017年度6个省级中心村、9个市县自主中心村、13个集镇建成区正加快推进。

为补齐小城镇发展短板,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谯城区住建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持续做好传统村落和小城镇建设,促进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传统村落建设方面

1.基本情况

对于我区的传统村落重点建设村庄,在村容方面,着力保持古香古色的传统村落,村民居住的房屋以传统四合院为主,并保存着古井、古树等历史文化遗迹;在乡村经济方面,传统村落大部分村民以做菊花、牡丹、丹参、白芍、板蓝根等药材生意和外出务工为主,少数村民还从事着石磨豆腐等传统行业,多具有近百年的悠久历史。

2.工作做法

坚持优先规划,统筹保护利用。为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传统村落的诸多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兼顾,整体保护、合理发展,活态传承、充分利用”的原则,委托第三方机构改造升级传统村落,修复或拆除年久失修的老宅,完善通讯、照明、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通过“治田、理水、植树、整村”等多种举措改变传统村落衰败的景象。

依托村落优势,打造多种产业。依托药材产业、历史文化资源等优势,计划在村域范围内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区,如以本地中药材为主题的百草药园、以当地季节性水果为主题的四季果园、以花田灯海为主题的万象农园,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构建集生产、生态、示范、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业态。

重振乡风文明,守护文化根脉。加快推动农村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不断寻找传承村落文化的新方式、新举措。如利用自行车、黑白电视机、瓦罐等废旧老物件修建特色围墙;计划在古井周围修建凉亭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对古水塘进行清淤治理,同时在周边植树种花,打造优美的池塘景观;以村志村史的形式记录传统村落的历史渊源、乡风民俗、重要事迹等。

二、小城镇建设方面

1.基本情况

2021年上报安徽省住建厅设立了安徽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均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基础扎实。

2.工作做法

(1)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空间

完善乡镇基础设施,优化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完善慢行交通网,构建外联内畅、便捷有序的交通体系。适当增加停车泊位,建设公共停车场,完善路灯、信号灯、指示牌、消防栓等交通安全设施。统筹推进供水、排水、供电、燃气、公厕等设施及管网建设。统筹水系、健身步道、绿地等公共空间建设,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坚持功能与优化相结合,注重利用古树、古井、历史建筑等传统要素建设小公园、小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优先使用当地建筑材料和乡土植物,积极植树增绿、见缝插绿。开展河道、沟渠等环境整治。

(2)保护城镇风貌,推进有机更新

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保护空间格局、传统风貌、街巷系统和空间尺度,延续历史文脉。持续推进传统建筑普查认定、挂牌保护及测绘建档等工作,及时修缮维护传统街巷和建构筑物等历史要素。保护与传统建筑相关的历史风貌、水系、古树名木、公共空间等环境要素,增加历史文化记忆载体,推动历史文化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实施小城镇有机更新行动,推进城镇功能更新,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完善配套设施,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托幼、医疗、保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和完善社区邻里中心等便民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加强小城镇环境维护管理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

(3)加强安全管理,改善住房条件

加大小城镇危旧房安全管理。组织开展小城镇危旧房质量安全排查,对经鉴定属于C级和D级的镇区危房纳入台帐管理,采取加固、拆除、停止使用、严格监管等措施妥善处置,确保居住使用安全。稳步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以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为重点,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时消除农村房屋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利用农村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行台账化、精细化管理。对农村住房安全问题进行动态排查监测,通过危房改造等多种途径及时解决住房安全问题。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4)完善规划设计,实施项目整治

继续实施政府驻地集镇建成区整治项目,在尊重集镇现状及规划设计和干部、群众代表意见的前提下,调整优化城镇功能分布,着力提升城镇品味,努力建设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辐射能力更强的特色城镇,目前形成了“三纵四横”的集镇格局,各种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满足群众需求。

(5)加强城镇管理,提高生活水平

认真开展集镇“六大秩序”专项整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及管理力度,规范集镇经营秩序和街道两旁停车位的设置,常态化整治乱停乱放行为,拆除私搭乱建。集镇面貌及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历史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更加便利。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污水管网欠缺

由于常住人口的增多,生活污水排放问题严重,目前修建的污水主干道和次干道污水管网不衔接,造成排水不畅。建议合理规划建设污水管网,通畅排水渠道。

2.道路建设质量差

除部分国道、镇前街外,其余大部分道路是破损状态。建议进行“白改黑”提升道路质量。

3.亮化滞后

街道两旁缺少路灯,夜间出行不便,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建议在街道安装路灯,亮化集镇。

4.绿化欠缺

街道绿化缺乏名贵花卉树木,街道两边植被覆盖率低。建议街道绿化广泛栽植名贵花卉树木,提升绿化率。

5.发展质量不高

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大而不强。辖区内企业既少又小,对经济发展贡献小。受疫情、汛期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建议继续发展企业,扩大企业规模,打牢工业基础。

6.特色性不够鲜明

文物景点虽多,但是在建制镇建设过程中,未体现出自己的鲜明特色,未打出自己响亮的品牌方面,处在一个低层次运行的状态。建议提升创新思维,大力发掘自己的鲜明特色,大力建设优质品牌,寻找高层次运行方案。

四、未来规划

1.整治公共环境

(1)加强生活垃圾治理。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一体化,加强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和处置设施建设。加快清理历史积存垃圾,加强街巷、院落清扫与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加强坑塘沟渠等水域保洁,推进水域留存垃圾清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2)整治镇容镇貌。以房前屋后、背街小巷、老旧小区、集贸市场等区域和公共空间为重点,全面整治乱堆乱放现象。整治道路及其沿线店铺占道堆放、占道经营、占道设摊、马路市场等现象。依法整治拆除私搭乱建,清理沿街破旧雨篷、遮阳篷等破旧附属设施。整理空闲地、荒地、废弃地等零星分散空间。

2.完善基础设施

(1)完善市政设施。优化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完善慢行交通网,构建外联内畅、便捷有序的交通体系。适当增加停车泊位,建设公共停车场,完善路灯、信号灯、指示牌、消防栓等交通安全设施。统筹推进供水、排水、供电、燃气、公厕等设施及管网建设,因地制宜向周边乡村延伸。

(2)优化公共空间。统筹水系、健身步道、绿地等公共空间建设,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坚持功能与优化相结合,注重利用古树、古井、历史建筑等传统要素建设小公园、小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优先使用当地建筑材料和乡土植物,积极植树增绿、见缝插绿。开展河道、沟渠等环境整治。

3.加强公共服务

(1)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功能。加强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建设智慧小城镇,逐步提高 5G 网络覆盖率。推进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2)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加强农技服务、农机维修、农资交易、物流服务、仓储配送、邮政快递等生产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服务设施。改造提升便利店、超市、集贸市场等便民服务设施,完善餐饮、宾馆等服务功能。鼓励统筹建设集公共服务、商业、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

4.保护城镇风貌

(1)加强名镇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力度,保护空间格局、传统风貌、街巷系统和空间尺度,延续历史文脉。持续推进传统建筑普查认定、挂牌保护及测绘建档等工作,及时修缮维护传统街巷和建构筑物等历史要素。保护与传统建筑相关的历史风貌、水系、古树名木、公共空间等环境要素,增加历史文化记忆载体,推动历史文化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

(2)推进有机更新。实施小城镇有机更新行动,推进城镇功能更新,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有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完善配套设施,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托幼、医疗、保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和完善社区邻里中心等便民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加强小城镇环境维护管理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

5.加强安全管理

(1)加大小城镇危旧房安全管理。组织开展小城镇危旧房质量安全排查,对经鉴定属于 C 级和 D 级的镇区危房纳入台帐管理,采取加固、拆除、停止使用、严格监管等措施妥善处置,确保居住使用安全。稳步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

(2)加强农村房屋安全管理。以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为重点,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时消除农村房屋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搭建农村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行台账化、精细化管理。对农村住房安全问题进行动态排查监测,通过危房改造等多种途径及时解决住房安全问题。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3)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强防灾抗灾体系建设,增强灾害防御及救助能力。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和避灾场所建设,完善消防设施配置,严格落实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抗灾设防要求。整治提升公共活动场所防灾抗灾能力,确保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达到安全防灾标准。

6.加强产业培育

(1)发展现代农业。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有序引导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充分发挥大别山片区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2)培育特色产业。强化产镇融合,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培育小城镇特色产业、壮大特色经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发展农村新型电子商务。吸纳小城镇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来源:谯城区五马镇

产业地产规划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590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