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多年来工业化的高速推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乡结构不断调整,我国当前城镇化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为了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进一步促进城乡结构的优化调整,国家层面需要保持城镇化的稳健推进,继续稳步提升城镇化率。
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逐渐下行,经济结构处于转型期,大城市建设趋近饱和的背景的逐渐加深,继续重点发展大中型城市的模式,已难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率,反而会进一步触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对城镇化的拉升作用也渐显瓶颈。
当前,我国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小城镇建设发展总体还相当滞后。而长期以来,小城镇建设缺乏政策支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我国城镇人口中仅有25%居住在小城镇,远低于发达国家,如德国70%的人口居住在小城镇。二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78%的污水、50%的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医疗、教育、商业等服务设施不足。要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必须认识到小城镇建设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到新形势、城市建设过渡到新阶段的特殊作用。
因此,特色小镇的发展大有空间。特色小镇建设既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促进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小城镇建设可补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发展的短板。在很多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顾不上周边农村地区,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可以延伸至农村,公共服务可以覆盖至农村,使城市、城镇的服务功能的辐射进一步扩大、加深、细化。同时,特色小镇的模式也是重点培养、培育特色产业的有效途径,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各类产业的优势,吸引当地及周边农村地区人口就业,增强地区经济活力,提升在城市、城镇、乡村统筹结构下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城镇化的持续发展、高效发展、优质发展在瓶颈之际,开一方良药。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概念及规划方案的提出,作为重要手段的特色小镇建设处于我国城镇建设时代的风口。
此外,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拉动区域整体发展、促进产业链融合,带动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低成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很难大规模可持续发展,同时过去粗放式的生产模式造成的弊端和对社会环境的压力开始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地需要新的增长点,提供有效供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色小镇就是将过剩产能和积压大量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特色小镇通过对传统资源和高端要素进行配置重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既激活了本土特色产业和文化内涵,同时提供了高端要素资源配置的空间产品,满足了人们多角度、多层次的差异性消费,搭建了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对接的平台,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增添了新的动力。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