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特色小镇来说,绿色是必不可少的底色,既是红线、底线,也是优势所在。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走出一条绿色、集约、智能、低碳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
基础设施变“灰”为“绿”
城市的一系列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它们仿佛人体的骨骼经脉,决定着特色小镇的百年大计。作为城市的“面子”同时也是“里子”,基础设施一旦建成便难以更改,因此特色小镇兴建土木之时,就应力求搭建一个绿色、可持续的格局框架。
区别于由钢筋水泥堆筑成的“灰色基础设施”,由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包括水道、湿地、林地、绿色通道、公园等开放空间)组成的城市空间有机单元,被称为“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筹谋初期,特色小镇就应践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念,做好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备及引导除此之外,也需因地制宜地不断探索“灰色基础设施”的“绿色化”。
为绿色产业“敞开绿灯”
产业强则小镇强,而产业兴旺靠“特色”,产业持续靠“绿色”。激发绿色产业活力是延续特色小镇生命力的关键,只有将特色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才能让绿色小镇经久不衰。因此,从产业规划上必须构建绿色化的决策机制,将低污染、低能耗、低投入、环境友好作为产业选择的底线,将新工业、新技术、高产出作为产业发展的方向。
积极推广传统优势项目的绿色化。通过融入现代工业技术,提升农产品、地方特色产品、手工业技术等历史经典产业的产品质量及产量,从而保障其产业活力。
引入新产业时,瞄准高端产业,打造绿色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选择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经典文化传承和独特地形地貌的小镇,结合市场需求,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智能制造、互联网+、体育运动等业态。深度挖掘历史传统、民俗文化,彰显乡愁特色,结合现代生活方式,运用创意手段,融入生态绿色的元素,培育文化创意和高端制造产业。
从制度层面逐渐形成一套标准的准入机制及奖惩机制。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在行政审批、融资渠道便利化、负面清单管理层面上积极大胆地探索制度改革的新举措、新办法。特色小镇的典型特点是融合发展,因此需以“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取代项目环评工作机制,需以“负面清单”取代模糊的准入机制与短期的惩罚治理,为绿色产业“敞开绿灯”,让污染企业“举步维艰”。
引领绿色生活新时尚
绿色生活、诗意栖居是每个小镇居民的向往,因此,提高小镇的生活舒适度,有利于居民安居乐业、提升人才吸引力,进而有利于特色小镇的高效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而绿色生活的保障,靠建构,也要靠维护。
推动居民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每个充当主角的小镇公民的践行——毕竟,简单、简朴、简约的生活方式才与小镇精致、创新、健康的业态相映成趣、相辅相成。为此,地方政府要做好对小镇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的引导,形成节约、低碳、绿色的生活新风尚。
随着特色小镇生活环境监控系统、碳源碳汇系统、个人生态账本的逐步建立,特色小镇的居民必将实现从“晒豪华”到“晒生态”、“晒奢侈”到“晒节约”、“晒金色”到“晒绿色”的转变,从而引领绿色生活新时尚。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