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智能制造扶持政策

2018-06-25 13:50:04 智能制造政策

湖北智能制造扶持政策

湖北省智能制造装备“十三五”发展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湖北的重要支柱和优势产业,智能制造装备是湖北装备制造业战略发展方向,在全省制造业中占居重要地位。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落实《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的各项任务,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促进装备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显著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成长,实现我省由装备制造大省向强省的转变,根据国家和湖北省《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产业成就

“十二五”以来,全省装备制造业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新机遇,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领域均取得长足进步。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9.7%,高于全省工业1.1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30%。实现利税增长10.5%,高于全省工业6.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10.3%,高于全省工业8.2个百分点,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了2倍、1.6倍、1.5倍。

1.产业体系日趋完备

目前,全省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专用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智能制造装备特色鲜明,部分产品在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以加快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和以智能制造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型智能制造业蓬勃兴起。2015年,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850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8%,综合实力居全国第8位

2.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全省智能制造装备创新资源富集,机械、电气、信息技术、光电子、测绘遥感等学科集群和多学科交叉优势十分明显。拥有两院院士22人,拥有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国家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CA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加上众多的相关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成为我省智能制造技术创新重要支撑。

3.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目前,全省智能制造装备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其中,高档数控机床领域34项重大国家专项取得突出成果,华中8型数控系统实现了我国高档数控系统整体水平跃升。“汽车白车身焊接系统”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突破。“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数控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形装备与工艺”、“混流生产工艺过程优化平台及其在汽车等行业的应用”、“高性能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制造核心装备”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打破国外垄断赢得声誉。

4.集聚效应作用明显

目前,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襄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宜昌市等地呈发展聚集之势。武汉市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激光加工装备、3D打印、智能电网产业园建设取得进展,产业联盟、创业孵化器等创新活跃。襄阳市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特色鲜明,轨道交通装备、航天航空装备和冶金成套装备等领域加快智能化转型。宜昌市军民融合促进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一批智能海洋水下装备、智能纺织装备、高速高效齿轮加工装备、智能工业清洗装备等产品引人注目。

5.示范推广成效喜人

目前,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装备示范推广应用项目的实施,极大带动了产业发展。光纤光缆智能装备项目列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型机床数字化车间项目获得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专项支持,制造与服务智能集成平台、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已在汽车制造等领域实施多个范例,工业云、大数据等开始应用于机床、工业机器人的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智能变电站、制造业流程信息化、环境监测和管理、食品药品可追溯等领域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成功实施。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效应有待增强。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分散于央企、校企、民企,体制机制不活,市场开拓力不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缺乏,对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亟待增强。

2.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全省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技术转化能力较薄弱,协同创新氛围不浓,产学研合作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开发”现象普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少,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受制于国外。

3.系统集成水平有待提升。全省智能制造装备单机应用居多、成套装备较少,能够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制造型服务企业,以及在工程设计、模块设计制造、设备供应、系统安装调试、技术咨询服务等领域竞争力强的专业化企业缺乏,“系统集成”能力较弱。

4.推广应用力度有待加强。全省智能制造装备推广应用缺乏包容创新的环境,部分应用企业对国产智能制造装备存在认识误区,崇洋媚外现象时有发生,以致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重点领域用户的示范推广积极性不高。同时,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

二、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是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主攻方向

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成为产业发展和变革的主要趋势,引发了新一轮制造业革命,并重构全球制造业竞争新格局,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主攻方向。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目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

(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是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由于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原有优势逐步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之时,发展以智能制造装备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家发布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期望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尽快形成。目前,国内各地抓紧对接国家战略,纷纷出台促进政策和措施,将智能制造列为优先发展方向。我省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已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形势,不进则退。

(三)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是满足广阔市场需求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智能制造装备提升空间大,市场广阔。“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激发出的经济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对智能制造装备提出更多新需求。社会治理服务新品质、国际竞争新高度,国防建设新需求,在生产装备技术水平、产品品质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等各方面,对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迎来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装备需求国。因此,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我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时不我待。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积极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加强智能装置研制,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发展新型生产服务型制造;聚焦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推广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自主品牌,壮大龙头企业,鼓励示范应用,促进协调发展,奋力实现“装备大省”向“装备强省”转变,打造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省智能制造装备形成较完备的产业体系,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递增19%。加快智能制造先行区建设,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发展高地,基本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多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涌现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系统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与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培养一批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领军人才。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和标准。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生一批自主智能制造装备名牌。

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数控机床重大科技专项、智能制造专项等取得重大成果。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重大成套装备系统集成水平大幅提升。

龙头引领作用凸显。培育4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智能制造骨干企业,50家集成能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平台,建成若干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聚集区(特色产业园区)。力争把我省打造成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参与全球智能制造的竞争与合作。

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基础制造工艺水平全面提升,基础件配套能力显著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制造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重点智能制造装备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新创一批智能制造领域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基本形成适合智能制造发展的推广应用体系、高端产业体系、平台服务体系、标准支撑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

智能制造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590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