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的未来战略转型方向分析

2018-11-14 14:25:46 园区规划方案

 从1985年至今,全国一共建立了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二十多年来这些高新区以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优惠政策,吸引国外企业投资,为地方宏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誉为中国区域经济的“新引擎”。

高新区

自从科技部提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号召以来,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理念和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对多个高新区项目的咨询服务,我们认为,国家高新区的未来战略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

随着高新区面临的形势变化,发展高新区的主要措施开始从表层优惠政策向深层次的产业集群转变。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区域优惠政策往往导致高新区的粗放式发展,不利于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的形成;二是高新区已形成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聚集区,相对于产业聚集因素,高新区的各样优惠政策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小,边际效应递减;三是区域优惠跟WTO规则不相符,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入关要求。

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靠高新区优惠政策构建的优势会逐渐减弱,高新区的竞争优势只能建构在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之上。

因此,从未来高新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促进高新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当然这在短时间内还很难实现,但是高新区却要及早转变思路,在推动产业集群上下功夫,不要被现有的政策光环扰乱了视线。

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新区的整体研发投入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新的战略形势下,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高新区与一般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也就没什么差别,不管入区企业数量和经济规模有多大,没有核心竞争力,必然没有长远发展的生命力,也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从另一个方面讲,高新区是最有条件发展研发型产业的。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最先考虑的是区域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而对于研发型企业来说,最先考虑的则是区域人才、技术、资金的密集程度。由于高新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区较适于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

在创新主导的战略格局中,未来高新区的发展,不在于比规模而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一味招商高新技术加工厂做大规模的方式已经过时了,从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区的发展轨迹来看,我国高新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区。

高新区

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

在高新区发展过程中,许多高新区都把吸引跨国公司当成自己的首要战略目标,以为把大型跨国公司引进来,就算大功告成了。其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灵魂是跟上技术进步的节奏并自主掌握核心技术,不能指望大企业集团单独完成这个任务,中小科技型企业在创新和技术进步上往往更具灵活性。

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采用小规模研究,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可有效分散风险和加快科技研发速度。

据统计,德国约有2/3以上的专利技术是中小企业研究出来并申请注册的。进入80年代,美国大约70%的创新来自于中小企业。我国的情况大体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

高新区

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

我国高新区发展多年来是通过廉价工业房地产来推动的,到现在,高新区发展仍然有浓厚的房地产驱动特征。很多高新区以园区开发为主,较少涉及高科技产业开发和培育,利润增长过分依赖市政基础设施承建和土地成片开发。其发展基本呈如下轨迹:创业初期大规模招商引资带来土地批租收益,以市政基础设施承建获得超常发展;随着土地批租量突减或无地可批,市政设施大体完成,缺少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经营开始出现滑坡。

其实,道路、楼宇、厂房只是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空间载体,并不能代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培育;同样,房产开发只能为高新区带来短期的效益,只有依靠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税收、就业等贡献的增加,才能为高新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保证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高新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房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房产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房产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要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城市转型

我国高新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一直被认为是“特殊地区”,号称“科技特区”。与所依托的城市作为两个独立的地区各自发展,表现在经济社会统计的单独进行,计划与规划的单独制定等方面。

这种独立在财富积累的初期阶段有利于直观反映建设成果,并有助于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但当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却会造成统计指标双重或多重,难以直观地反映高新区与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对现实状况不能客观评价,以至对资源配置、计划制定以及领导决策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随着高新区的发展演进,必然涉及到新的城市功能配套,城区建设方面的任务逐渐增加。而高新区与新城区同时建设,高新区易被新城区发展的各种社会配套设施建设所排挤,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建设项目,或无法实施,或停滞不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基金与风险投资也无法落实。

未来高新区不应只定位为一个产业集聚地,还要定位为一个人气的集聚区、文化的扩散区、资本的融通区。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决定了高新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科技产业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园区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590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