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2018-04-11 09:55:21 文化旅游规划

大刀阔斧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依托全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资本大力度拓展市场多元化投资渠道,不断提高社会化、多元化机构养老市场化及专业化服务水平,以形成良性的养老产业发展机制及市场运营模式,是解决“何以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及必然选择。

本文基于三维养老产业生态链解析模型,将近年来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大致归纳为三个基点:

一是传统转型基点,即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主导养老事业,依托家居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转型外延新发展。

二是主流增长基点,即基于地产、医疗、保险和旅游等资源优势,切入银发市场锁定目标客户主导养老产业发展总格局。

三是前沿引领基点,即借鉴导入国际先进理念及经验引领前沿养老发展大方向。

笔者认为,大刀阔斧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依托全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资本大力度拓展市场多元化投资渠道,不断提高社会化、多元化机构养老市场化及专业化服务水平,以形成良性的养老产业发展机制及市场运营模式,是解决“何以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及必然选择。

1、研究背景及理论逻辑

中国正处于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多重转型期,近年来伴随着人口快速老龄化进程,银发市场需求日益膨胀,养老产业发展何去何从?13亿人口近3亿老人“何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聚焦点。

鉴于此,围绕“何以养老”问题,从理念到行动,在人口老龄化及转型发展大背景、银发市场需求状况及养老产业总体格局、前沿探索典型案例及商业模式上,以马克思所倡导的“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论进行纵横向梳理和全方位调查研究,拿出一个高端权威、真实可信、具有广泛深刻影响力的研究报告,无疑是一件具有重大理论及现实意义的情。为此,北京师范大学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团队,围绕“何以养老”这个重大课题,并将之作为2015-2016年度“中国人本发展报告”的主题主线,历时两年时间,基于一手问卷调査、典型调査数据及业界有关公开报道资料,粗线条展示了中国养老问题面临的战略性挑战,重点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总体格局及态势、典型案例及运营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个结论、八大判断和六项政策建议。本文摘其要者转发出来,希望能够对政府有关部门及业界同仁有启发参照意义。

传统上,由于“官本位,大一统”千年制及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影响,我们一直将很多本来需要依托全社会力量、特别是市场化竞争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的事务,当作仅仅靠政府大包大揽的纯公共事业来推动。这个历史性局限在养老领域也不例外,多年来主要靠民政部门行政主管、公立主办、一刀切单方面推动的贫困救助+特惠福利性养老事业发展模式,随着新世纪之交改革开放数十年的时代变迁,渐次面临一系列所未有、日益突出的外部挑战和内部矛盾,现如今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尽头,实现养老事业转型、走养老产业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养老产业,广义上是泛指以老年人群为目标客户,特别指针对老年人群基本需要及市场需求,以养老住宅地产、养老医疗保健和养老生活服务为核心,延伸上下游不同环节产业生态链形成的庞杂产业群如上图所示。

这里所说的养老产业,专门聚焦于基于银发市场、专门以老年群体为目标客户的机构养老开发项目及相关业务活动。就此而言,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化程度还很低,随着既有公立公益性机构逐步转型,相关投资及社会力量从不同方向切入银发市场,市场化产业格局初具雏形。

第一,从养老住宅地产维度来看,一些养老产业运营商依托社区基本建设布局及老年客户群居住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养老地产项目及运作模式。

例如,针对绝大多数居住在普通社区的居家生活型养老人群,开发建设社区活动场所或护理设施项目;

针对居住在成熟老社区但缺乏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的居家生活型养老人群,在成熟社区周边穿插建设多功能型养老服务设施项目;

针对城乡开发建设新区的老年人群,配合新建大型社区开发建设养老组团项目;

针对有特殊需求和有支付能力的养老人群,专门建设复合型或综合性养老社区,包括老年公寓、特殊老年人聚集区老年病护理院、普通养老社区、辅助型养社区及特护型养老社区等。也有利用既有机构设施及内外部环境条件,依托本机构独特比较优势开发建设相关养老住宅地产项目的。

总之,地产运营商,特别是万科地产、保利地产和花样年地产等这些行业龙头老大,依托养老社区建设布局,以养老地产开发为核心,整合养老物业、餐饮、酒店及旅游等相关商业服务业,形成了一条龙住宅地产型系列养老产业生态链。

第二,从养老生活服务维度来看,一些养老产业运营商依托家政服务、商业物流、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及保险理财金融服务等各具优势的行业背景,从利用不同的商机、切人点及杠杆人手,纷纷进人银发市场及养老产业领域。

多年来,一些家政、餐饮及物流服务商,早已将相关业务自然延伸到养老服务领域,涵盖居家老人及社区或机构养老人群的日常保洁、餐饮、照料和护理等。一些金融保险机构也纷纷涉足养老保险产业,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此外,教育培训机构、文化娱乐传媒等企事业单位,也将相关业务自然延伸到养老领域,举办不同规模的老年大学、老年剧团或老年体育俱乐部以及服装比赛、歌咏比赛、广场舞大赛等各种形式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生活,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从养老医疗保健维度来看,基于老年人群对医疗健康服务的特殊需求,一些公立及民间医疗服务机构也纷纷进军银发市场和养老产业领域,并占领了相当的业务地盘和市场份额。

医养产业是聚焦于满足老年人群对健康养生、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复合型需求而形成的养老产业群。近年来,医养产业在大健康理念指导下对传统养老模式不断超越、提升、整合和创新,涵盖包括健康的自养老人、亚健康的康养老人以及患病的护养老人和医养老人等所有养老人群,渐次延伸到老年医养地产、老年医养用品、老年医养居游、老年医疗康复、老年照料护理服务、老年体育健身及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形成—种“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新兴服务体系和新兴业态。

据统计,目前中国接近70%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慢性疾病患者已占总人口20%以上,而老年人正是慢性病患者主体(人数在70%以上,占医疗总费用的30%-50%)。长期以来,老年医疗卫生存在“重医不重康、重疗轻预防”倾向,导致了越来越普遍而严重的老年痴呆等慢性疾病,不仅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大大降低晚年生活幸福度,还造成高额而沉重的医疗及照护成本负担。从未来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医养市场需求弹性空间大、前景广阔,医养产业的重点和发力点将逐渐从“治已病”和“治欲病”转移到“治未病”的健康预防和管理上。

鉴于此,医养产业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和根本动力,以“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为基本健康养生诉求目标,仅仅抓住老年人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医养龙头需求,做好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设施规划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养护型和医护型养老机构,鼓励企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医养的服务和产品,并利用网络数字化技术平台逐渐导人“互联网+”医养产业创新模式,这不仅是养老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口,也将成为中国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2、传统转型基点

◆行政性养老事业举国模式及其产业化转型之路

依托传统行政主导性养老事业,直面国内老市场需求及国际竞争新挑战与时俱进适应性调整,积极推动并实现产业化转型,是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历史而现实的体制性基点,这也是一个具有强大历史惯性的体制性障碍突破难点。

当代中国传统“家国主义”养老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养儿防老+单位福利+政府特惠”,由于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中国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四二一”成为城镇家庭普遍代际分布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压力自然十分沉重,子女兼顾工作和家庭,时间和精力不足,往往顾此失彼,导致家庭养老在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特别是对于高龄老人以及失能、失智老人而言,家庭曰常养护成为很大难题。同时,由于快速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现代社会转型发展,人口迁徙、人员流动、工作变动频繁而剧烈,老人独自生活的空巢家庭数量日益增多,这对子女亲力履行赡养责任提出了现实挑战,超越传统家庭的社会化养老需求越来越明显。

在现代扁平化大社会宏观背景下,依托社区服务网络辅助实施居家养老计划,当然成为现代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题中之意和核心内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既能迎合中国不同阶层老年人“家舍难离”的精神需求,强化家庭基础性养老职能;同时又能体现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从而有效整合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新兴机构养老的综合优势,是一种揉合了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各自优点的养老服务模式。

直面现实问题,走向未来发展,中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战略指向应该是:以社区为依托,不断发展和完善敬老养老功能,进一步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和加强老人福利设施建设,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社区养老机构的同时,鼓励街道、企事业单位、宗教团体、民政机构和公民个人等积极创办各类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福利机构,逐步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老年人管理和护理服务人员队伍,试行建立“老年人医疗救助基金”,用于支付生活特别困难的老年人的医疗补助。

相对于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社区养老的依托作用,机构养老应该是老年人的最后一道选择,一种补充性、附加性、额外性和个性化的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家居社区为依托,特别注重医养结合,更加强调化、专业化、社区化、连锁化、亲情化、人性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应该成为未来中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基本方向。

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养老供给在城乡区域布局上的错位,公私立机构非平等性竞争乃至政策歧视性双轨制博弈运行,以及由此导致养老市场在不同供给主体间形成撕扯性、碎片化多重扭曲割据状态,加之养老社会保险改革约束下的基本养老金低水平约束等复杂原因,目前中国社会化养老机构供给总体格局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处两端的豪华福利型养老机构和设施简陋的救助型养老机构较多,真正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刚性需求,而既能够满足基本生活照料又具有医养结合康复护理功能的中档养老机构所占份额较低——由此导致了数量少、费用高的短缺性总供给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化养老需求情况下,愈来愈突出地存在着“空床率过半与排队拥挤短缺并存”的结构性供求矛盾。

因此,大刀阔斧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依托全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资本大力度拓展市场多元化投资渠道,不断提髙社会化、多元化机构养老服务水平,以形成良性的养老产业发展机制及市场运营模式,是解决“何以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及必然选择。

传统上,中国养老事业是由政府主管包办的。全国性的养老事业直属行政机关是民政部,国家级养老事业领导统筹及行业协调机构设置主要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和“中国老龄协会”两大系统,以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养老工作委员会”“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等全国性行业协会及社团组织构成,这些机构在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推动中国养老事业社会化发展曾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近些年来,依托中央及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行政性力量推动,一些民间营利性及非营利性机构,如辽宁大连等市在民政部门支持下首创的社区“家庭养老院”及“连锁超市”养老服务模式,以及爱晚集团、四川助老之家等以挂靠、承包、承租及资源整合等“混合所有制”形式,积极探索传统养老事业转型发展之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纷纷涉足养老产业化运营领域,对于中国养老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传统官本位惯性造成的路径依赖,官办民营养老机构游走于“公益非营利与“市场营利性”之间,由于身份暧昧而在公私两边左右逢源,往往以官方行业协会或专业学会为“官方背景”,打着诸如“助老之家”“爱晚工程”等旗帜,确实搞了一些有益的公益非营利社会活动的同时,又以此“官方背景”为招牌面向市场客户招揽生意,甚至在政府及行业协会相关部门监控不到位的情况下“打擦边球”,做一些类似传销性质的虚假宣传乃至非规范经营活动,导致商业失败并造成了一些不良社会后果。

鉴于此,怎样有效突破传统官本位体制对养老事业产业化发展的行政性掣肘、寻租垄断性束缚,并在公益非营利性的养老事业与市场营利性的养老产业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在政府主导并托底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支撑下,使养老产业彻底走向市场化发展之路,尚需要社会各界做一系列艰辛探索和努力。

文化旅游规划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590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