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划 | 成都将实施三大改革攻坚计划

2018-07-16 14:10:08 产业规划方案

产业规划

2018年7月6日至7日召开的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绘制了成都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全川共同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对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作出全面部署,并决定实施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三大改革攻坚计划。

一、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级先进制造产业——基本建成1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万亿级产业,加快培育2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万亿级产业,发展壮大2个具有区域带动力的先进制造千亿级产业,全面打造5个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千亿级现代服务业……围绕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目标,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提出,到2020年,成都“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国际消费城市和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

1、产业转型——2020年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

计划提出,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聚焦高端、智能、绿色转型方向,全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做强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推动产业集聚成链发展,在产能规模、研发创新、标准品牌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培育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壮大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千亿级产业。

主动融入国家“强芯”发展战略,培育FD—SOI特色工艺,构建完备自主集成电路产业链,加快推进格罗方德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紫光IC国际城等重大攻坚项目;以京东方、中电子等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研发-制造-终端”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力促京东方高世代AMOLED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尽早开工……计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我市将全力打造全球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到2020年,电子信息企业营收突破10000亿元,营收亿元以上企业增至750家。

计划还提出,在医药健康产业方面,将全力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医药供应链枢纽城市,到2020年,医疗健康企业营收突破5000亿元,营收亿元以上企业增至500家。

在绿色食品产业方面,计划提出,我市将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高水平规划建设中国川菜产业园,支持川酒“五朵金花”在蓉设立品牌、营销等功能性总部,增强“郫县豆瓣”等川菜调味品市场竞争力,推动“成都风味”休闲食品加快发展。此外,计划还提出,我市将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供给品质;支持蒲江丑柑、崇州优质粮油等优质农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形成种养殖循环、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

2、现代服务业提质——培育形成5个千亿级产业

计划提出,围绕建设消费市场引领、创新要素集聚、辐射带动明显的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大力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质量提升,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引领转型发展、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到2020年,培育形成会展、金融、物流、文旅、生活服务5个千亿级产业。

其中,会展经济方面,计划提出,我市将加快培育国际化会展品牌,全力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培育会展产业链生态圈;在现代物流业方面,将提升国际通道、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功能,到2020年,成都国际(地区)航线总数突破115条,国际班列在国内开行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

在文旅产业方面,计划提出,着力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到2020年,实现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1800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将围绕建设美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塑造“生活城市”标识,全力打造“成都休闲、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品牌,到2020年,形成3个千亿级消费市场,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

3、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发展“大数据+”“5G+”产业

计划提出,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基本路径,聚焦智能经济、绿色经济等六大经济形态和智慧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七大应用场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到2020年,基本构建形成“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开放型产业体系。

其中,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将以国际AI中心、独角兽岛、鹿溪智谷为创新极核,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健康医疗、智能网联汽车、无人仓储物流等领域场景应用示范,加快推动企业在高档数控机床、小型超级计算机、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领域开展自主研制和国产化攻关突破。在“大数据+”产业方面,依托商汤科技等核心企业重点突破基于海量数据分析的图像视频安防应用,推动大规模数据仓库、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等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在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支撑软件领域取得突破。

计划还提出,在“5G+”产业方面,丰富5G网络高带宽、低时延、广覆盖应用场景,推动中移联合创新中心、华为成都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开展“5G+”技术攻关,以天府无线谷、云锦天府等重大示范攻坚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5G+云医疗”“5G+云制造”“5G+数字娱乐(电子竞技)”“5G+无人机”等应用,2020年5G实现规模化商用,特定领域“5G+”行业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二、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

实体大厅“多门”变“一门”让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实现企业开办时限压缩一半以上,市、区(市)县两级“一次”办好“一件事”主题达到100个以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120个工作日以内,……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提出,将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改革贯穿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过程,全力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高效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1、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

计划提出,以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为目标,大力推行政务服务集中办理,促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集成融合,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为此,计划提出三大举措——推动实体大厅“多门”变“一门”,推进垂直管理部门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综合性政务大厅集中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综合性政务大厅实现“应进必进”,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实现企业和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的事项“只进一扇门”;在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分类设置综合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审批服务模式;搭建面向全所有制、全规模、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服务平台,形成全覆盖、普惠制企业服务体系。

2、“马上办”“智能办”——实现企业开办时限压缩一半以上

计划提出,推进政务服务高效便民,以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腿”为目标,精简办事环节和材料,推动政务服务入口全面向基层延伸,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全面推行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以企业和群众办件量大的高频事项为重点,将更多“承诺件”变为“即办件”,推动合法合规事项“马上办”。推动复杂事项“一次办”,使市、区(市)县两级“一次”办好“一件事”主题达到100个以上。

探索推行“智能办”——建设全市统一的智能化审批系统,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实施“互联网+行政执法”,推广全市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智慧服务平台。

推进政务服务高效办理——通过优化办事系统、简化办事材料、精简办事环节,实现企业开办时限压缩一半以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120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登记(二手房交易)办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之内,电力用户办电时间压缩三分之二以上。

3、政务数据资源整合——构建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体系

计划提出,推动“数据多跑路”。加强政务信息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再造政务服务流程,让公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加强全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统筹,从源头上规范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已有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全市各级各部门原则上将分散的、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为一个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构建完善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体系。

建强政务数据基础支撑平台。统筹建设“云、网、端、数”四位一体政务云平台,加快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等共性应用支撑系统,实现各级各部门基础设施统建共用、信息系统上云互通、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业务应用高效协同;建设市、区(市)县城市智慧治理中心,全面、及时、客观地反映城市运行状况。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汇聚开放。遵循“一数一源、多源校核、动态更新”原则,构建完善全市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

三、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

到2020年初步形成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实施171个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总投资15072亿元,到2020年,国际空港枢纽年旅客保障能力达到1亿人次,轨道交通投入运营里程达500公里以上,建成区500米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95%以上;新开工建设公办幼儿园279所,新增学位8万个,新开工建设小学171所、中学90所,新增学位20万个;天府绿道建成3240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实现“开门见绿、300米见园”……根据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我市将在枢纽功能提升、市政设施建设、城市有机更新、民生服务提能、生态本底打造、乡村振兴6个方面展开攻坚,到2020年,初步形成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实施枢纽功能提升攻坚,推动形成立体开放新格局,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

计划提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

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实施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推进“两场一体”运营,2020年实现国际空港枢纽年旅客保障能力1亿人次;力争2020年商务航线、货运航线、文化旅游航线分别达到34条、8条、26条。

四向开放铁路通道建设——提升东向,加快新建成达万高铁,打通成都经达州、万州至长三角沿江高速铁路大通道;突出南向,加快推进蓉昆高铁(成自宜高铁)、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深化西向,提前谋划成都至格尔木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成都至西宁铁路;扩大北向,打造成都经二连浩特至蒙古、俄罗斯,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通道。

内畅外联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148”高铁交通圈;2020年实现市域大铁公交化运营里程350公里以上;推进成都至宜宾、天府国际机场、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实施成都至绵阳、南充等高速公路扩容;加快轨道交通18号线、13号线、19号线等项目建设,2020年运营里程达500公里以上;基本消除市域“断头路”。

2、实施市政设施建设攻坚,推动形成城市发展新骨架,加快城市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

计划提出,积极改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加强“东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城市设施建设。完善“东进”区域市政基础设施骨架——加快城市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高起点建设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简阳城区,高标准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推进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等项目。完善优质高效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网络——实施李家岩水库、城市综合管廊等项目。完善智慧城市服务设施建设。

3、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攻坚,激发城市再生新活力,2020年前完成834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

计划提出,通过优化居住环境、打造特色街区、完善慢行交通网络等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营造活力现代、生态优美、群众满意的宜居城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力争2020年前完成3.1万户棚户区改造工程、834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项目和900个老旧院落改造工程。

4、实施民生服务提能攻坚,彰显城市宜居新价值,积极申办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高等级赛事

计划对“三城三都”建设作出部署,提出对标世界城市,加快建设文化、旅游、赛事等重大标识性基础设施。

“世界文化名城”——高起点推进天府锦城、“一带一路”大厦等15个标识性文化设施,高标准建设成都自然博物馆等项目,博物馆突破200个,建设东南西北中5个城市文化中心,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世界旅游名城”——推进熊猫、美食、休闲、绿道四大旅游品牌建设,构建世界级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免税及离境退税购物店等。

“世界赛事名城”——按照具备承办高等级国际赛事的要求,高标准推进天府奥体城规划建设,积极申办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高等级国际赛事。

“国际美食之都”——加快建设全球川菜文化交流中心、全球川菜标准制定和发布中心、全球川菜原辅料生产和集散中心。

“国际音乐之都”——推进成都大剧院、川剧艺术中心等10个剧场建设。

“国际会展之都”——实施西博城“增位计划”、世纪城“提升计划”,高标准建设天府国际会议中心。

计划提出,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加快构建高标准、全覆盖的民生服务设施体系。

全面推进“优教成都”设施建设行动——到2020年,新开工建设公办幼儿园279所,新增学位8万个;新开工建设小学171所、中学90所,新增学位20万个;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覆盖率达75%;每个区(市)县至少有一所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重点培育71所领航高中、特色高中和综合高中;中职就业率达到98%。创建12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

全面推进“健康成都”设施建设行动——到2020年,三级医院达70家以上,其中三甲医院30家以上,省级及以上临床重点学科专科340个以上;重点打造20个具有国际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33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实现再提升、38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设备实现再升级,2890个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养老床位达到13.5万张以上;中心城区建成242个综合运动场(馆),区(市)县全面建成“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

全面推进“菜篮子”建设行动——加快建设265个菜市场。

5、实施生态本底打造攻坚,塑造公园城市大美新形态,2020年天府绿道建成3240公里

计划提出,构建全域“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在加快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美丽格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强化龙门山生态涵养区保护,加快建设“熊猫之都”。

实施公园城市形态打造工程——加快推进全长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建设,在“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三级天府绿道体系构建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以绿道为轴串联形成全域公园链,形成交融山水、联结城乡、覆盖全域的生态“绿脉”,到2020年,天府绿道建成3240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实现“开门见绿、300米见园”。

实施碧水蓝天优美环境营造工程——到2020年,岷江、沱江成都段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0%,纳入国家和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6、实施乡村振兴攻坚,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推进10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

计划提出,加强乡村文化挖掘、塑造新型乡村形态、优化乡村环境治理,在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加强乡村文化挖掘——以“西控”区域为重点,建设以文化体验、康养度假为主要特色的沿龙门山、环龙泉山乡村旅游带;打造以龙门山、邛崃山系旅游区。

塑造新型乡村形态——推进10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

提升乡村环境治理——新(改)建2000公里“四好农村路”、2000个村综合服务社。

推动城乡功能深度融合——打造100个景区型、园区型、农业型特色镇。

前瞻产业研究院观点:全会指出,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前所未有地突出了成都在四川发展全局中的龙头地位关键作用,前所未有地赋予了成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参与合作竞争的责任和使命。做强“主干”,成都在全国版图中谋划“航向”,明确提出,将建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五中心一枢纽”建设,增强区域引领辐射带动能力。成都将力争通过3—5年努力,形成2个万亿产业集群、2个五千亿产业集群、6个双千亿产业集群和一批成长性好的新经济产业集群。

产业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590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