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小镇必须树立好这“三观”

2017-05-05 17:28:27 特色小镇规划

起源于浙江的特色小镇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央明确指出,到2020年,将在全国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地都紧锣密鼓的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3月初,全国已启动或正在规划中的各级特色小镇已超过3000个。如此多的特色小镇在全国遍地开花,是真实的需求?还是地方政府政绩的冲动?是否存在过热?特色小镇怎么建?建什么?都值得地方领导者思考。

特色小镇建设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特色小镇应在经济转型期担当重任。但是,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科学规划,而不能为了GDP,为了政绩,不具备条件也强行上马,最终伤害地方经济,影响长远发展。因此,建设特色小镇必须树立牢固的政治观、把握正确的政绩观、践行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牢固的政治观

众所周知,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在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不佳,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和制度创新,是推进结构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效载体,也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按照浙江省的规划,浙江3年内重点打造100个省级特色小镇。每个小镇原则上完成50亿元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所有特色小镇都必须达到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浙江的特色小镇做出了一定成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社会反响较好。

2015年9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浙江调研特色小镇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符合经济规律,注重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比较优势和供给能力,这是浙江“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精神的又一次体现。

中央领导在中财办报送的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央领导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又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近40年来,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

迅速兴起的大大小小的小城镇集聚的生产要素,在现代生产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已经不适应当前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必须植入新的元素,而特色小镇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特色小镇的核心就是实现产城融合,确切地说就是“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叠加,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由此,特色小镇上升到国家战略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浙江扎实的实践探索和成功的样板上,特别是中央深入浙江调研后,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科学谋划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各地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性,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对特色小镇作出的重要的批示和特色小镇建设国家战略部署,树立牢固的政治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开阔的视野,扎扎实实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

把握正确的政绩观

“投资、出口、消费”被称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当前经济总体投资下滑、出口受阻、消费下挫。随着特色小镇国家战略的提出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各地政府似乎找到了投资的抓手,纷纷上马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完全不切实际,盲目跟风,急于求成上马特色小镇。既缺少严格的调研,又缺乏科学的决策部署,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规划出来的特色小镇“特色不特”,不是从地方的实际出发,纯粹是为了完任务、为面子、为政绩而建设。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有的领导干部的确是想干事、出成绩;另一方面是有的地方纯粹为了争政策。如获得土地奖励指标、资金支持等。还有一些地方完全是政绩的冲动,对政绩的崇拜。这些地方把特色小镇视为“面子工程”“任务工程”“形象工程”,甚至“领导工程”,不实事求是,把它当任务来完成,甚至为了短期的“政绩”放弃长远的发展,以达到短时间内迅速提高GDP的效果,为政绩“贴金”。

事实上,今年以来,各大房地产商与地方政府签约打造特色小镇的新闻不绝于耳,许多产大佬也是频频在各地指点江山、“跑马圈地”,借特色小镇之名而使特色小镇“房地产化”,甚至一些已经规划好了的特色小镇也频频向房地产商伸出橄榄枝。这与浙江特色小镇乃至中央的精神背道而驰。浙江特色小镇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去“房地产化”,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均不在其列。

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政绩的冲动、GDP崇拜,不可市侩的以为有了工程就是有了“政绩”,有了“票子和帽子”。只有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从实际出发,建设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人与城市和谐共处的特色小镇,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发出耀眼的光芒。否则将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践行科学的发展观

浙江特色小镇之所以能够成功,成为样板,首先得益于浙江省委、省政府对特色小镇产业定位的准确性。按照规划,浙江特色小镇主要聚焦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并兼顾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的“7+1”产业特色形态。其次得益于发达的民营经济。浙江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区,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基础扎实、集聚明显的产业群。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产业都遭遇到了包括土地瓶颈、原材料价格上涨、员工工资提高等困境,影响了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而特色小镇就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新平台。如此,产业促进了特色小镇的发展,而特色小镇反过来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正如浙江的民营经济难以复制一样,浙江的特色小镇也无法复制。我们看到,很多地方没有产业基础,就把目光投向了文旅项目,利用自身的生态、文化、历史乃至红色,做起了文旅小镇的文章。这本来是好事,但由于一些地方的文旅元素不明显、知名度较低,特别是没有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就算政府倾力打造出一二个小镇,也没有生命力,难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样的后果必然是很多文旅小镇最终沦为烂尾工程、烂摊子。

因此,在规划特色小镇时,一定要践行科学发展观。一是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特色小镇一定要围绕产业来做,没有产业的小镇是没有生命力的。更不能为了今天的GDP,为了政绩而牺牲未来的发展。比如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就是明显的例子。房地产的确对短期的GDP贡献很大,但房地产小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镇,充其量也就一个楼盘而已。对地方的经济发展、解决当地的就业、提升当地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的竞争力没有太大的意义。

二是把握大与小的问题。浙江特色小镇规划都在3平方公里,这既是浙江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需要,又是科学规划的结果,单位面积所产生的效益符合浙江经济发展的要求。然而,有的地方动辄十几平方公里、几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这既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产业也无法形成集群,企业投资也难以跟上。

三是要把握快与慢的发展节奏。谁都想罗马一日建成,但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特色小镇建设也如此。一定要把握建设节奏,有条件上的先上,没条件建的就先等等;能快速建设的就先建,不能建的就先缓缓。总之,必须要具备条件再建。真正没条件就不要建,更别急于求成。笔者在中部某省调研时,一位开发商在某市规划上万亩建农业特色小镇,但谈到最后发现,该开发商看中的是这一区块的200多亩商业用地。像这样的情况,就不要着急着建设,先放一放。

特色小镇规划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